
佛陀法語 | 三明

佛陀法語 | 諸佛的共法
有一位住在王舍城,隸屬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名叫「阿吉卡」,他是傳統的拜火婆羅門,相信通過火祀和咒語,可以獲得三明,成為解脫者。 某日,當他準備好用牛奶煮成的乳粥,想要進行火祀祭拜時,佛陀也來到王舍城,次第托缽,來到他的住處,默默站在一旁。 阿吉卡看見佛陀後,以偈言對他說: Tīhi vijjāhi sampanno 具足三明之聖者 jātimā sutavā bahū 出生高貴富學識 Vijjācaraṇasampanno 同時明行亦具足 somaṃ bhuñjeyya pāyasan 得以享用此乳粥 言下之意是:我這些供品只願意供養給有高貴出身的三明婆羅門,不想供養你。 而佛陀則也也偈言回答: Bahumpi palapaṃ jappaṃ 呢喃眾多無益語 na jaccā hoti brāhmaṇo 不因此成婆羅門 Antokasambu saṃkiliṭṭho 內心不淨已染污 kuhanāparivārito 被詭計環繞束縛 Pubbenivāsaṃ yo vedī 已經明瞭過去生 saggāpāyañca passati 看到天堂與地獄 Atho jātikkhayaṃ patto 諸漏斷盡不再生 abhiññāvosito muni 賢者已全部證知 Etāhi tīhi vijjāhi 宿命天眼漏盡明 tevijjo hoti brāhmaṇo 稱為三明婆羅門 Vijjācaraṇasampanno 具備智慧與美德 somaṃ bhuñjeyya pāyasan 得以享用此乳粥 聽了佛陀的偈言後,阿吉卡立刻發現自己的錯誤,並且改口說: Bhuñjatu bhavaṃ gotamo 喬達摩聖者請用 Brāhmaṇo bhavan 您確實是婆羅門 但是佛陀則拒絕了他的供養,並以偈言說明了原因: Gāthābhigītaṃ me abhojaneyyaṃ 不食説偈後得食
sampassataṃ brāhmaṇa nesa dhammo 婆羅門應知此法
Gāthābhigītaṃ panudanti buddhā 諸佛拒絕偈後食dhamme sati brāhmaṇa vuttiresā 佛陀說法不謀利
Aññena ca kevalinaṃ mahesiṃ 其他偉大修行者
khīṇāsavaṃ kukkuccavūpasantaṃ 已達止息漏盡者
Annena pānena upaṭṭhahassu 以此飲食事奉之 khettañ hi taṃ puññapekkhassa hotī 功德由此福田來 阿吉卡聽完偈言,當下非常歡喜並稱讚佛陀。 之後他也皈依了佛陀,加入僧團,最後也證得了阿羅漢果位。 ---- 婆羅門是古印度的祭祀階級,是種姓制度中最高的地位,他們認為通過念誦咒語和進行各式的祭祀典禮,可以得到大梵天的祝福和歡喜,接著也看憑藉三明,獲得神通或解脫。 不過,阿吉卡是傳統的火祀婆羅門,他所說的「三明」,定義與佛陀所說的完全不同。 婆羅門所說的三明是: 1. 父母的族系,七代都是婆羅門 2. 能背誦吠陀等婆羅門經典 3. 長得好看,容貌端正 佛陀說的「三明」則是: 宿命明--能清楚明白自己(或他人)的過去生 天眼明--能看到有天界和地獄 漏盡明--能透過徹知四聖諦而證得阿拉漢果位,斷盡煩惱。 宿命明是明白「因」 天眼明是明白「果」 漏盡明是明白「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 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也就是「四聖諦」,是只有諸佛才有能力教導眾生的法。 所以婆羅門是不可能透過他們所定義的三明而獲得解脫。 但阿吉卡也是有深厚智慧和因緣者,所以聽到佛陀開示之後,就馬上明白自己的錯誤。 在這則經文中,佛陀也說明了一條諸佛共通之法: 『若是已經開示講法後,就不會接受聽聞者的供養。』 這與後代的宗教師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 許多宗教師和信徒的關係是: 信徒聽了宗教師的法之後,心生歡喜,才願意尊敬這位宗教師並供養資具飲食。 這就好比於商業上的利益交換,或類似回報恩情。 而歷代諸佛陀開示講法,並不是為了換得一餐一宿的回報,所以若已經說了法之後,就不再接受供養。 但他也鼓勵阿吉卡將供品供養給其他遵行佛陀教法、真正修行「三明」的僧侶,就是供養佛陀的僧團,支持他們如法的修行,可以讓佛法長期流傳,所以供養者可以獲得大果報利益。 ---- 經典中,還有其他關於奉行火祀的婆羅門的故事,所以在人名Aggika上,不採用傳統譯名「拜火者/拜火的人」,而僅保留於篇名中。 本篇經文中,佛陀與阿吉卡都是以偈言溝通,因此擷取佛陀兩段重要偈言,作了兩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