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佛陀來到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的孫達利卡河邊,蒙著頭巾,坐在一棵大樹下。 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名為孫達利卡,在河邊做完了火祀後,想要將祭祀梵天的剩餘物,供養其他的修行人。 他環顧四周,發現了蒙著頭巾的佛陀,覺得此人應該是修行人,便帶著殘餘的供品和水瓶走了過去。 當孫達利卡靠近之後,佛陀取下蒙頭的布巾,孫達利卡看到佛陀是個光頭,突然止步,心想: 『這個人竟然是個光頭!』 他本想要轉身離開,但又轉念一想: 『有些婆羅門大師也是禿頭,不如我先問問他的出身。』 於是孫達利卡走近佛陀,問道: 「請問尊師您出生於哪個階級呢?」 佛陀則以偈言回答: Mā jātiṃ puccha caraṇañca puccha 莫問出身應問行 kaṭṭhā have jāyati jātavedo 燒柴必定生出火 Nīcākulīnopi muni dhitimā 低種姓堅定賢者 ājānīyo hoti hirīnisedho 有慚心才是善種 Saccena danto damasā upeto 已受真理調服者 vedantagū vusitabrahmacariyo 具智慧成就梵行 Yaññopanīto tamupavhayethavusita 應該佈施這類人 kālena so juhati dakkhiṇeyye 供養值得供養者

佛陀法語 | 關於出身
聽了偈言之後,孫達利卡非常歡喜,說道: Addhā suyiṭṭhaṁ suhutaṁ mama yidaṁ 我的供養得大利 Yaṁ tādisaṁ vedagumaddasāmi 能遇有智之大師 Tumhādisānañhi adassanena 我曾供養許多人 Añño jano bhuñjati habyasesan 他們全都不如您 Bhuñjatu bhavaṃ gotamo 光輝聖者請享用 Brāhmaṇo bhavan 您確實是婆羅門 但是佛陀則拒絕了他的供養,並以偈言說明了原因: Gāthābhigītaṃ me abhojaneyyaṃ 不食説偈後得食 sampassataṃ brāhmaṇa nesa dhammo 婆羅門應知此法 Gāthābhigītaṃ panudanti buddhā 諸佛拒絕偈後食 dhamme sati brāhmaṇa vuttiresā 佛陀說法不謀利 Aññena ca kevalinaṃ mahesiṃ 其他偉大修行者 khīṇāsavaṃ kukkuccavūpasantaṃ 已達止息漏盡者 Annena pānena upaṭṭhahassu 以其他飲食供養 khettañ hi taṃ puññapekkhassa hotī 功德由此福田來 孫達利卡聽完之後,又問:「那麼,我應該將這些供品供養誰呢?」 佛陀回答:「在這有天人、梵天、魔羅與婆羅門的世界中,除了如來之外,沒有誰能安然消化這些殘餘的供品。你就將它們倒在植披上,或沒有生物的水中吧!」 之後,孫達利卡就將那些供品倒到沒有生物存在的水中,倒進水中之後,那些祭品便滋滋作響並冒起煙霧,就有如加熱了一整天的鐵鍋,放進冷水中那般滋滋作響和冒煙。 驚嚇不已的孫達利卡回到佛陀所在之處,站在一旁。 佛陀則以偈言開示: Mā brāhmaṇa dāru samādahāno 婆羅門勿作此念 suddhiṃ amaññi bahiddhā hi etaṃ 燒柴之火能淨化 Na hi tena suddhiṃ kusalā vadanti 智者明瞭外在火 yo bāhirena parisuddhimicche 無法帶來內清淨 Hitvā ahaṃ brāhmaṇa dārudāhaṃ 我已放棄燒柴薪
ajjhattamevujjalayāmi jotiṃ 反向點燃內心火 Niccagginī niccasamāhitatto 永恆明亮且寂靜 arahaṃ ahaṃ brahmacariyaṃ carāmi 行於阿拉漢之道 Māno hi te brāhmaṇa khāribhāro 自大是你的負擔 kodho dhumo bhasmani mosavajjaṃ 怒為火,妄語成灰 Jivhā sujā hadayaṃ jotiṭhānaṃ 舌為勺,心是火壇 attā sudanto purisassa joti 已調御者現光明
佛陀法語 | 聖者之火
Dhammo rahado brāhmaṇa sīlatittho 法如湖水有戒灘 anāvilo sabbhi sataṃ pasattho 善者盛讚其清澈 Yattha have vedaguno sinātā 具智慧者入湖浴 anallagattāva taranti pāraṃ 渡達遠岸不濕身 Saccaṃ dhammo saṃyamo brahmacariyaṃ 諦法自制成梵行 Majjhe sitā brāhmaṇa brahmapatti 中道成就婆羅門 Sa tujjubhūtesu namo karohi 禮敬值得禮敬者 tamahaṃ naraṃ dhammasārīti brūmī 我稱他"隨法行者"

佛陀法語 | 關於淨化
聽了佛陀說法之後,孫達利卡非常歡喜贊同。之後,他皈依了佛陀,加入僧團,後來也證得了阿拉漢果位。 ---- 本篇和前一篇經文一樣,提到了婆羅門階級的自傲,以及認為進行火祀,或河水沐浴可以洗淨心靈或除去罪惡的觀念。 佛陀說法開示之前,會先以各種適合聞法者的譬喻或形容,使此人的心變得柔軟且容易受教,所以他先擊破了孫達利卡的這個錯誤觀念:只有婆羅門階級的修行人才是值得供養的人。 接著他教導孫達利卡,應該供養什麼樣的人。 但這次他所準備的供品,除了如來之外,任何眾生吃了都會因無法消化而受害,但佛陀一旦先開示了法,之後就不會接收供養,所以要他把供品丟在沒有生物的草叢或水中。 不知道這次孫達利卡準備的是什麼供品,但這供品丟到水中,便產生激烈的化學變化,把他給嚇傻了。 如此一來,他對佛陀便心服口服,有了不退轉的淨信。 這時,佛陀才繼續教導他: 真正的修行在內不在外。 燒柴而生的火焰,無法燒滅內心的煩惱; 用河水潑灑沐浴,無法洗滌內心的污垢, 為由透過持守戒律、修習四聖諦和正法,從內部產生的光明和清淨心,才能使一個人真正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 與Sundarika(孫達利卡)這個名字有關的經典共有兩部,另外一個是在[小部-經集-大品Sundarika-bhāradvāja-sutta 孫達利卡•巴拉德瓦賈經 (Snp 30, 457-490)],該篇與本篇的後段『沐浴無法淨化內心』主題相同。 一般認為這兩位孫達利卡是同一個人,但若以故事統一性的教導來看,還是有點對不上。 巴利三藏傳統上是採用口口相傳,一開始沒有文書紀錄,故確實是有口誤或互相串接的可能,就如同將A歌曲的歌詞,串接到B歌曲的歌詞中。 這也提示我們在讀經時,應保持「以理解教義為重」的心態,而不是去鑽研故事的合理或統一性。 佛陀所教導的法是適用於所有人,而且不受時間限制,不會因時間而變化,且當下可證知。 另外,本篇和前篇都是以火祀為因緣,部分經文的巴利語完全一致。 但考量文本前後的合理性,翻譯上有做部分調整,備註如下: 1. “Bhuñjatu bhavaṃ gotamo 光輝聖者請享用” 照故事描述,孫達利卡應該不認識佛陀的外貌。若認識佛陀,就不會在看到佛陀露臉之後,只覺得這個人是光頭,更不可能在聽聞法語後,能叫出請喬達摩這個名字。於是此處改採用喬達摩此名的原義,即“光輝燦爛”。 2. “Annena pānena upaṭṭhahassu 以其他飲食供養” 此篇的供品,佛陀有提到不能供養除了如來之外的眾生,他們不能消化這些供品。所以翻譯上,改成以其他食物。 最後,本篇經文有許多對話,文本翻譯時,有做部分省略。 製圖時,則僅取用佛陀重要法語,共三段,拆分為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