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當像 Randy Rhoads 一樣年輕逝去的英才,就像更早之前的 Jimi Hendrix,人們才會開始賦予他們一種神祕色彩,但 Randy 根本沒有什麼神祕感,就是個他媽的天才吉他手,也是個非常可愛的人,我們彷彿真的是為彼此而生。」— Ozzy Osbourne
Black Sabbath 在70年代經歷一連串高峰期之後,接下來的低潮卻讓這支重金屬先驅身心俱疲和創作枯竭,在 1976 年的《 Technical Ecstasy 》和 1978 年的《 Never Say Die! 》接連遭遇批評與商業失敗後,樂團在 1979 年解雇了 Ozzy,理由是他無法控制的酗酒與吸毒行為已變得無法調和,這對一支集體吸毒達大師級別的樂團來說絕非小事。
感到沮喪並對未來一片茫然的 Ozzy 身處風暴之中,尋找避風港,他搬進位於西好萊塢的飯店,試圖藉由喝酒、嗑藥、縱慾來將自己摧毀,在三十歲這個年紀就準備接受自己淪為過氣人物的命運。但 Sharon Arden,也是他未來的妻子,則有著不同的打算。這位幹練又有手腕的娛樂圈女傑向這位身敗名裂的搖滾歌手提出一項提議:振作起來,讓我來管理你。
Sharon 的提議讓 Ozzy 重振旗鼓,啟動了搖滾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復出計畫之一。在新組成的明星樂團支持下,其中包括稀世吉他天才 Randy Rhoads,Ozzy 以 1980 年的首張個人專輯 《 Blizzard of Ozz 》華麗回歸,一舉囊括五白金銷量,如他早年與黑色安息日所做的一樣,再度為新十年的重金屬音樂立下典範。
【錄製背景】

Ozzy 原先希望招募前 Thin Lizzy 吉他手 Gary Moore 入團,但對方行蹤飄忽,難以敲定。最後他找來了年僅 22 歲,曾是 Quiet Riot 成員的 Randy Rhoads,他個頭矮小、個性溫和、幾乎不碰酒精與毒品,看起來與嗑藥狂歡形象的 Ozzy 簡直是天壤之別。
這位天才吉他手一接上 Marshall 擴大器、彈奏著 Gibson Les Paul 熱身時,立刻讓 Ozzy 驚為天人,他在 2014 年回憶道:「就算我當時醉得一塌糊塗,我都覺得,『這他媽的是我這輩子聽過最棒的聲音,還是說我現在嗑的藥品質真的有這麼好?』」

不久後,Ozzy 找來了 Rainbow 前貝斯手 Bob Daisley,三人前往威爾斯的 Rockfield Studios,創作出專輯的大部分內容,關於誰寫了什麼的細節仍不甚清楚,但 Daisley 堅稱 Randy 寫了大多數的吉他段落,而他自己負責絕大多數歌詞,就像黑色安息日時期一樣。這說法可信,畢竟 Ozzy 經常在白天溜去酒吧,而且在 Quiet Riot 時期的一些段落中也已埋藏著現今的旋律種子。三人迅速完成專輯歌曲的編寫,並在招募前 Uriah Heep 鼓手 Lee Kerslake 之後,於 1980 年初前往英國鄉村的 Ridge Farm Studio,正式展開 Ozzy 復出專輯的錄製工作。
【歌曲介紹】
從專輯開場曲〈 I Don’t Know 〉的第一個音符開始,專輯就清楚宣告:這不是你老爸老媽聽的那種舊時代專輯。Randy 鋒利快速的吉他切開序幕,隨著 Daisley 與 Kerslake 的強勁節奏加入,整體聽起來竟帶有些許流行感,與安息日那種沈重的葬禮進行曲相差甚遠。
Ozzy 也不負眾望,用他那鼻音沙啞的吶喊唱著那些把他視為先知或傳教士的人們,澄清他只是個重金屬樂團的主唱而已。這清晰明快的聲明也建立了至今仍持續存在的 Ozzy 二種刻板印象:一邊是地獄降臨般的黑暗王子;另一邊則是搭上人生順風車的小人物丑角。
大量圍繞專輯的爭議,正是來自於人們對這種二元形象的誤解:1984 年 10 月 26 日,19 歲的 John McCollum 自殺身亡,據傳當時正聽著這張專輯,他的父母遂控告 Ozzy 與唱片公司,聲稱歌曲〈 Suicide Solution 〉鼓勵年輕人自殺。Ozzy 否認這項指控,表示該曲其實是一則警示故事,靈感來自於 AC/DC 主唱 Bon Scott,他在 1980 年 2 月 19 日因急性酒精中毒死亡。
Daisley 則表示,這首歌其實是寫給 Ozzy 的,因為他本身就可能步上 Scott 的後塵。不論真相為何,〈Suicide Solution〉仍是一首陰鬱中令人不禁搖擺的流行金屬之作,無數 80 年代的搖滾樂團皆爭相模仿,包括 Ozzy 的忠實追隨者與日後的巡演夥伴 Mötley Crüe。
Ozzy 也幫助 80 年代金屬樂流行化,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開創了金屬抒情歌的雛形,例如〈Goodbye to Romance〉。這首歌原本是他獻給舊團的告別之作(他當時甚至以為這是告別整個音樂生涯),其中展現溫柔的演唱方式與最感傷的詞句。簡約的編曲讓這首歌避免淪為煽情戲碼,真摯的情感也為後來那些頂著蓬鬆髮型的後輩立下一個難以企及的標竿。
專輯中最具代表性的單曲〈 Crazy Train 〉經過四十多年來的讚美與評論依然為金屬歌曲創作的完美示範課。Ozzy 歇斯底里的控訴政治人物的操弄與對核戰的恐懼,同時也可能反映出他當時岌岌可危的精神狀態,但究竟這些歌詞反映的是哪一層面其實無關緊要,因為副歌中那句:「I’m going off the rails on a crazy train!(我快要失控地跳上瘋狂列車!)」早已超越國界與個人情境,成為全人類的吶喊。
而這一切都還發生在 Randy 獨奏登場之前,正如專輯中的每一段獨奏,他將古典靈感的速彈技巧與扎實的五聲音階節奏段落結合,重新定義了搖滾吉他的技術範式。人們常把他與 Eddie Van Halen 相提並論,這是有其道理的,但兩人其實風格迥異:Van Halen 讓雙手點弦成為硬式搖滾的標誌,而前者只是將這技巧納入他的龐大武器庫中。
那些和聲尖嘯與半音階速彈讓專輯散發著青春的爆裂氣息和張力;他可以在〈 No Bone Movies 〉這首帶著情色罪惡的搖滾中肆意揮灑,也能在歌頌神秘主義者的〈 Mr. Crowley 〉中展現新古典華麗技法。Ozzy 事後坦承,他在製作專輯時,其實是想與昔日樂團的成員一較高下,那時他們已重組黑色安息日、並找來 Ronnie James Dio 擔任主唱推出《 Heaven and Hell 》。

《 Blizzard of Ozz 》完美捕捉了 80 年代硬式搖滾的時代精神,多虧了 Ozzy 與 Randy 這對黃金拍檔。然而這段搭檔關係在 1982 年畫下悲劇性的句點,Rhoads 在 Ozzy 發行第二張專輯 《 Diary of a Madman 》僅四個月後於一場飛機失事中喪生,年僅 25 歲。不禁讓人想像如果他再活上五年、十年、二十年,會創造出何等成就。
所幸,倆人仍為我們留下了這張80 年代金屬的基石,並封存了一對史上最偉大主唱與吉他手搭檔的黃金時刻,幫助重塑了 Ozzy 的巨星地位,也證明他確實有一流的伯樂慧眼,Ozzy 用他特有的方式緬懷這位過世的摯友與音樂靈魂伴侶:
「就好像 Randy 陪了我好長一段時間,遠比實際時間還要更久,有時我甚至覺得他現在還在我身邊。一般吉他手會說吉他是他們下體的延伸;但對 Randy 來說,他自己才是吉他的延伸,這其中差異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