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會介紹如何善用提示詞技巧,迫使語言模型展現廣度與深度
用了一種提示詞技巧,
我稱之為「不厭其煩」法。把同一個問題重複問AI十幾次。
最後再讓AI將所有的回答整理起來。
這麼一來,
最後整理好的文章生動有趣,
非常有可讀性,也比較沒有AI味。
直接來看結果:
我讓Gemini 2.5 pro,
以「什麼是價值觀?」為題,
撰寫的小文章。
<以下為AI生成內容>
《你的心裡,住著一頭什麼樣的野獸?》
一場關於「價值觀」的思辨之旅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瞬間?
在會議室裡,眾人滔滔不絕,你卻為了一個你認為「對」的原則而陷入沉默,或挺身而出。在與摯友的爭執中,你觸碰到了某條不可退讓的底線,那條線連你自己都說不清從何而來。在深夜的獨處時,你回顧一天的言行,感到一陣莫名的驕傲,或是一陣隱微的刺痛。
那個在背後推動你、拉扯你、讓你感到驕傲或刺痛的東西,是什麼?
我們通常稱之為「價值觀」。
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嚴肅,像是學校公民課本裡的標題。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來形容它——你心裡住著的那頭野獸——是不是就生動多了?牠有時溫馴,有時暴躁;有時饑餓,有時沉睡。牠在你做決定時發出低吼,在你違背牠時讓你輾轉難眠。我們一生,都在學習如何與這頭野獸共處,甚至,搞清楚牠究竟是什麼模樣。
這篇文章,不想給你一份「野獸飼養指南」。它更像一場思辨的叢林探險,我們將一起撥開層層迷霧,追尋這頭野獸的蹤跡。我們不保證能抓住牠,但我們保證,這趟追尋的過程,將會無比精彩。
▋第一幕:荒野求生——我的價值,我做主?
旅程的起點,是我們自己這片內心的荒野。最直觀的想法是:「我的價值,當然是我自己決定的。」誠實、財富、家庭、自由……我們像是為自己制定了一套生存法則,用來應對這個世界。
但這套法則,真的如此清晰嗎?
讓我們想像一個場景。你不是在舒適的辦公室,而是在二戰時期的集中營裡。這是哲學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真實經歷。在這裡,所有的生存法則都被打亂,所有的財富、地位都被剝奪。這時,「價值」是什麼?
弗蘭克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在極端的苦難中,人依然擁有最後一種自由——選擇自己應對苦難的態度。他看到有些人變成了告密者,有些人卻把最後一塊麵包分給了別人。
這讓他意識到,價值的真諦,或許不是我們對生活提出什麼要求,而是生活反過來問我們:「現在,你打算怎麼做?」
價值觀,不是一套預設好的程式,而是在每一次生命的提問前,你寫下的即時回應。它是在風雨中被一次次沖刷、一次次校準的指南針,指的不是預設的北方,而是你選擇成為的那個方向。
▋ 第二幕:森林的低語——誰在塑造我的野獸?
當我們以為這頭野獸完全屬於自己時,卻會聽到從四面八方的森林裡,傳來古老的低語。我們的野獸,似乎一直在聆聽著這些聲音。
在北美洲易洛魁原住民的文化裡,有一個深刻的智慧:七代子孫原則。他們在做任何重大決定前,都會問:「這件事,會對七代之後的子孫造成什麼影響?」想像一下,當你在考慮是否要砍伐一片森林時,想到的不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兩百年後,你的玄孫是否還能在此處乘涼嬉戲。價值的尺度,瞬間從「我的一生」拉長為一條跨越數百年的時間之河。我們的選擇,成了一份對未來的承諾。
如果說這是一種向未來的延伸,那麼古老的道家思想,則引導我們向內在的源頭回歸。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這句話像一句謎語,意思是,當人們遺忘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道」之後,才需要開始強調「仁義道德」這些外在的標籤。
這就像口渴。當你不渴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想「喝水」這件事。只有當你極度乾渴,才會把「水」當成最珍貴的價值。道家提醒我們,許多我們奮力追求的價值,恰恰是因為我們失去了最本然的、最不費力的和諧狀態。價值的追尋,可能不是一場「加法」,而是一場「減法」,是洗去塵埃,回歸簡單。
這些古老的低語,與現代生態學的發現不謀而合。森林裡的每一朵蘑菇,看似獨立,地底下卻連接著一張巨大無比、彼此輸送養分的「菌絲體網絡」。或許,我們每個人,就像一朵蘑菇。我們的家庭、文化、語言、歷史,就是那張看不見的網絡。我們所珍視的「個人價值」,其實早已從這張網絡中吸收了數不清的養分。
▋ 第三幕:馴獸師的陷阱——這真是我的意志嗎?
聽起來很美好,對嗎?我們既是獨立的個體,又與偉大的集體智慧相連。但探險者,總是要保持警惕。誰能保證,森林裡的低語,全都是善意的呢?有沒有可能,我們以為在與野獸共舞,實則是被一位更高明的馴獸師用無形的鞭子操控著?
哲學家尼采(Nietzsche)就是那位大聲疾呼「小心馴獸師!」的吹哨人。他用手術刀般銳利的語言剖析歷史,然後問了一個讓我們坐立難安的問題:你所信奉的「好」與「壞」,是誰告訴你的?它的誕生,對誰最有利?
他認為,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道德觀,並非來自神聖的啟示,而可能源於歷史上某些群體的「權力意志」。它們被發明出來,是為了讓一部分人能更方便地統治另一部分人。價值觀,在這個視角下,不再是引導我們奔向自由的星光,而可能是一圈精美而舒適的「無形柵欄」,它定義了我們思想的安全區,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越界的念頭。
這個想法,足以讓我們驚出一身冷汗。
如果把鏡頭拉得更遠,拉到宇宙的尺度,這場價值的探尋甚至顯得有些悲壯。物理學的「熵增定律」告訴我們,宇宙的整體趨勢,是從有序走向無序和死寂。而生命,以及我們創造的一切——藝術、愛情、正義、秩序——都是在對抗這股毀滅性的宇宙洪流。
我們建立價值體系,就像在一場永恆的、席捲一切的暴風雪中,圍著一叢小小的篝火,彼此取暖。這叢火,註定會熄滅。但它燃燒的姿態,它在黑暗中迸發出的光與熱,或許就是價值本身最動人的定義——一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溫柔而英勇的抵抗。
▋ 第四幕:廢墟上的花朵——當一切被推倒之後
好了,羅盤被質疑,地圖被燒毀,馴獸師的陰影揮之不去,連宇宙都在暗示我們的徒勞。旅程至此,一片狼藉。
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恰恰是在這片思想的廢墟之上,才可能開出最堅韌的花朵。當我們放棄尋找一個宏大、永恆、絕對正確的「價值真理」後,我們反而能在更細微、更個人、更真實的體驗中,找到價值的光芒。
◆ 光芒一:選擇的重量。 讓我們再借用一次物理學的隱喻。在做出選擇前,你心裡住著的,可能是一頭「量子的野獸」,牠同時擁有溫柔與暴戾、勇敢與怯懦的潛能。而當你做出選擇的那一刻——無論是說出一句真話,還是咽下一次謊言——這頭野獸的其中一種形態,就成了真實。價值,不是你「是」什麼,而是你一次又一次,選擇「成為」什麼。
◆ 光芒二:裂縫中的金光。 日本有一種叫「金繼」(Kintsugi)的修復工藝,他們用金漆去黏合破碎的瓷器。他們相信,傷痕是器物歷史的一部分,修補後的裂縫,反而讓它變得獨一無二,比完美時更美。這對我們是多麼溫柔的啟示!價值的體現,或許不在於你從未犯錯、潔白無瑕,而在於你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與不堪。是那份修補自己的勇氣,讓生命的裂縫中,透出了最動人的金光。
◆ 光芒三:身體的共鳴。 有沒有可能,價值觀不是一個冰冷的念頭,而是一種溫熱的感受?就像彈奏吉他,當你按下正確的和弦,琴弦會發出和諧的共振,你會感到一種「對了!」的愉悅。當我們的行為與內心深處的渴望產生「共振」時,我們就會感到平靜與踏實。反之,「失諧」則帶來焦慮。尋找價值,或許更像一位音樂家,在用一生,學習如何彈奏出讓自己靈魂共鳴的和弦。
◆ 光芒四:凝視的奇蹟。 最後,讓我們回到一個最簡單,也最困難的行動。法國哲學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用她的一生告訴我們,價值的最高形式,可能就是「注意力」。不是那種功利性的、分析性的關注,而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意圖的「凝視」。你是否曾有過一刻,忘掉自己,只是安靜地、全神貫注地看著一片葉子的紋路,聽著一個人的傾訴,感受著一個受苦靈魂的顫抖?在那樣的凝視中,自我消失了,一種深刻的連結感油然而生。那或許,就是價值最真實的模樣。
▋ 終章:答案,在風中
所以,我們心裡的那頭野獸,究竟是什麼?
牠是我們在生命提問前的回應,是古老森林的低語,是馴獸師的無形之鞭,是我們對抗宇宙孤寂的篝火。牠在我們每一次選擇時成形,在每一次破碎後重生,在每一次共鳴中歌唱,在每一次凝視中安靜下來。
牠沒有標準像。牠就是這一切的總和。
或許,這趟探險的最終發現是:最重要的,不是給「價值觀」下一個完美的定義,而是永遠保持這份「探問」的熱情與勇氣。
答案,也許從來不在任何一本書或任何一位哲學家的口中。它就在你下一次感到內心被觸動時,在你下一次面臨艱難抉擇時,在你下一次凝視另一個生命的眼神時。
答案,永遠在風中。而我們,是永遠的追風人。
<AI生成內容完>
我大膽地說,
不表明是AI寫的,一定會覺得人類作家的作品。
說明一下提示詞步驟:
▋ 步驟一:初始提示詞
「和我對話,像聊天一樣,一次最多講三句話。
請問甚麼是價值觀?」
目的是:
(1)限制接下來AI生成的篇幅。避免過多的字數造成AI的性能下降。
雖然說文本窗口現在都很大,但多的字數總是伴隨失真的風險。
真的不要太信任語言模型找重點的能力。
(2)決定主題
這陣子頻繁地遇到要做出選擇的事。
這些事都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比較像是價值判斷。
所以定了「價值觀」這一題。
▋ 步驟二:反覆詢問
接著問10次:
「請給我一個更具獨特性且富有洞察力的回答。
這個回答可能是基於:
(1)某種獨特的思想或哲學
(2)某位思想家或偉人的人生洞察或反思
(3)某種民族或文化的智慧結晶」
這裡的重點是一定要把「獨特性」放進去,
因為這組提示詞要用十次以上,
寫「獨特性」的目的是,
讓AI盡可能不要生成過度相近的答案。
至於(1)~(3)的內容,
可以依據個人喜好替換。
重點詞是「某」。
讓AI生成內容具備不確定性。
最後你就會拿到10個不同的答案。

▋ 步驟三:總結為初稿
接著指示:
「斟酌參考以上的回答,總結一篇完整的2000字以上專欄。
專欄的目的在於,探究思索到底甚麼是價值觀?
撰寫時請遵守以下條件:
1.用簡顯易懂的語言說明複雜的觀念。
2.不帶說教,更重視思辯過程的展示。
3.引人入勝,讓不管是甚麼樣背景的讀者都不自覺地被你的文字吸引而一步步讀下去。」
「斟酌參考」意外的是一個重要的提示詞,
可以大幅度的提高AI自由發揮的空間,
進而寫作出流暢的文章,
而不會過於條列與機械式。
▋ 步驟四:精修為完稿
接著指示:
「在不丟失重要資訊的前提下,重新調整文章以更好的達成以下要求:
1.用簡顯易懂的語言說明複雜的觀念。
2.不帶說教,更重視思辯過程的展示。
3.引人入勝,讓不管是甚麼樣背景的讀者都不自覺地被你的文字吸引而一步步讀下去。」

這段提示詞,跟步驟三差不多。
但就是強迫AI再做一次。
而通常他能做得更好。
步驟四可以多做幾次,
直到滿意為止。
—
以上四個步驟,
就可以拿到最後的文章。
最後說明,
模型選擇Gemini 2.5 pro的原因。
結論雖然很簡單就是:
與同樣是頂尖推理模型ChatGPT-o3比,
「Gemini 2.5 pro」的最後結果品質好。
至於推測的原因,
就有一些我個人抱怨的成分了。
Gemini 2.5 pro尊重我的每一個問題,
他都願意花數十秒有時甚至1分鐘以上來想。
反觀o3就是5~8秒就想完,
要打發我了,非常的吝嗇。
但我想這也是Google的優勢,
他有自製的光學TPU,
所以他的AI便宜且高效。
在AI性能上,OpenAI已失去領先,
最後,勢必會從模型供應商,
轉變成AI產品設計公司吧。
(類似Apple,性能不是頂規,但剛好合用)
以上本期內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