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過幾句?】那些年我們一起信過的投資幹話
你是不是也聽過這些話:
- 「主力洗盤是給你上車的機會」
- 「這波漲幅早就寫在線圖裡了」
- 「你現在不敢買,以後會用更高的價格買回來」
- 「跌越多越該加碼,這才是真正的贏家」
它們有個共通點:都聽起來很有道理,但說完你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話術的魔法:讓你以為「有道理」,實則「沒責任」
投資圈的語言有一種特異功能——說什麼都不算錯。這些話通常具備三個特徵:
- 模糊又玄學:「這波走勢還在盤整」、「大戶正在布局」——你永遠不知道誰是大戶,也無法驗證什麼叫盤整。
- 預測但不負責:「短線震盪、長線看多」——反正講了你也記不得多久。
- 套一句就能反轉:「你不懂,是你心態不夠穩」、「會怕就不是贏家」。
你以為你在學投資,其實你只是學會了如何自我安慰。
那為什麼這麼多人會信?
因為投資不是一場純理性競賽,它充滿情緒、焦慮、怕錯過。
當你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你會渴望一種「指引」,即使它其實只是包裝過的廢話。
這就是幹話能稱王的原因——它不提供方法,只提供信念。
最殘酷的現實是:
市場不會因為你有看節目、有進社團、有背技術指標而對你比較好。
而你一直信的那些話,多半只是收割的語言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