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點半,Lucie和我一起進入會議室打開電腦、戴上耳機,我們要辦線上研討會,Lucie是現場的統籌兼主持,我則負責控管會議室的聊天室和整理講師回覆。
這是我們第一次自辦線上研討會,採播放預錄影片的方式進行。總共有300多人報名,正式開始前半小時,已經有30多名客人進來會議室待命。
為了會後核對報名資料,我們在行前發會議連結時,有請客人進入會議室時的名稱要有報名編號、公司名稱和中文姓名。Lucie正在準備她的主持稿,我則開始看沒有依照報名說明改名稱的客人,一一核對資料後更名。
主管看到留言說,要改這個客人的名字,但我印象之前已經改過。這個人姓氏特別,可能還和同公司的家人一起來聽,但再搜尋一次,發現人消失了,活動開始不到20分鐘就跑了,只留下疑似是家人的人,發文問小編什麼時候會給問卷連結,填完問卷審核通過可以拿到LINE points,我回覆他3點半會給問卷連結,請他稍候。
有位只寫英文名字和英譯中文姓氏的客人,我比對到他的資料,改了他2次名。「這位客人又把他的名稱改回去了,也太調皮了。」我對Lucie說,她笑了。影片仍在播放,我講完還看一下螢幕確定麥克風是關掉的,怕出現行銷公關危機。
甚至還有客人以「Smart Ai」為名,活動前10分鐘進來會議室,全程參與,活動結束還掛在聊天室上,我不禁想,原來Ai已經發展出自主意識啦,說不定他也有填寫問卷呢。
至於那位姓氏特別的客人,也是很精準,3點33分就在聊天室留言敲碗問卷連結,因為中間主持串場和小斷線的關係,整體流程比預計時間晚了幾分鐘,但也接近尾聲,我還是私訊他連結,他填完就滿意地下線了。
許多客人進來會議室會主動留言簽到,我還在想要不要回覆的時候,發現講師已經先回覆了。而填問卷的時候,也有許多人留言簽退,我的虛擬櫃檯開張,開始一一回覆謝謝支持,之前透過我寫的新聞稿報名的客人在這時留言補簽到,她活動前打給Lucie說會議連結還沒收到,但剛好被我接到電話,今天在聊天室相見也是緣分。
我想線上會議即使沒有真實見面,仍可以展現客人百態,數位背後也有許多有別於見面時的人味,而我被稱作小編,在聊天室總是以「謝謝您的支持與參與」回覆,像自動回覆機器人,但我知道,每一次的回覆背後,我都有在用自己的語氣、記憶和情感溫度,和他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