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學投資,你是在尋找心理安慰】
技術分析、選股邏輯、K 線判讀——都只是你害怕面對無常時的心理避風港
一、你不是真的想學會投資,你是想「不再怕錯」
市面上 80% 的投資課程、財經頻道與社團,都不是在教你怎麼投資,而是在「讓你有在做點什麼的感覺」。
因為,比起空手等待,人更容易接受「我有學、我有分析、我有照著做」,即使還是虧錢,也比較能說服自己:「不是我不努力,是市場難搞」。但真相可能是:
你不是不懂投資邏輯,你是不敢相信自己不需要這些「看起來像邏輯」的東西。
二、技術分析不是錯,但你相信它能預測未來才是錯
K 線只是過去價格的視覺化呈現,不是水晶球。
但許多新手(甚至老手)依賴它,不是因為它真的準,而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可以抓住的依據」。
你怕未知、不確定、空白,所以你寧願相信:
- 「突破頸線就會噴出」
- 「支撐沒破就是還有戲」
- 「回測量縮就能續攻」
這些說法不一定假,但它們常常是「事後才被證實」的。
真正當下進場時,它們只是一種心理避風港。
三、你以為你在研究,其實你只是在找理由
這是散戶的自我催眠公式:
看不懂 → 覺得不夠懂 → 找更多資料 → 看越多越迷糊 → 最後選一個「比較像答案的說法」來說服自己
你以為那是「學習」,其實是「選擇相信」。
這不是在訓練判斷力,而是在緩解焦慮。
你不是在求真相,你是在找安慰。
四、資訊焦慮 + 行動焦慮 = 被收割的好韭菜
這就是為什麼課程、社群、訂閱、選股清單這麼好賣。
你不是花錢買答案,而是買「一種可以不用自己判斷的感覺」。
你覺得有人幫你看盤、幫你判斷、幫你選股,心裡比較踏實。 但這種依賴模式,最終只會讓你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這種「自己走不出來的散戶」——
才是市場最容易收割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