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比較常接觸 Blender,好不容易開始上手,卻也發現其中的功能之多,幾乎學不完。
近年來 Blender 受到廣泛關注,甚至開始有「Blender 是否會成為業界主流」的討論,也伴隨著是否該再多學一項技能的焦慮感。特別是 Blender 的操作邏輯與其他軟體大相逕庭,加上繁多的快捷鍵,對初學者而言學習門檻不低。即便下定決心開始學習,面對網路上琳瑯滿目的教學資源,也常不知該從哪裡開始。
熬過最初的適應期,現在算是比較上手了,也漸漸體會到 Blender 的優點。雖然仍有許多功能尚未接觸,但在這個插件與教學資源極其豐富的生態系中,新手確實很容易迷失方向。以下整理幾點個人使用感想:
更新速度快
我是在 Blender 4.0 剛推出時入門的,那時市面上的教學大多還停留在 3.6,介面略有差異,甚至部分快捷鍵也有所更動(雖然不多),對於依賴影片教學的學習者來說,遇到介面不一致確實會造成困擾。一路用到現在的 4.4,幾乎每一版的更新都讓人有感,每次有新版推出都會特別關注有哪些功能與介面上的變化。所幸網路上的教學更新也非常迅速,能很快掌握新版本的改動。
不只官方更新頻繁,一些插件也持續迭代。許多作者不僅積極修復 Bug、加入新功能,甚至會建立 Discord 群組與用戶互動、蒐集意見,持續優化插件品質。
自由度高
許多主流軟體都有一套固定規則與操作邏輯,必須順著這些流程操作;而 Blender 除了本身邏輯獨特,還將許多設定拆得非常細緻。例如在動作曲線編輯方面,3ds Max 可能僅提供幾種簡單選項,而 Blender 則擁有多種編輯方式。許多在其他軟體中「看似理所當然」的功能,其實是系統已幫使用者預設處理;到了 Blender,則需要理解背後的邏輯,手動設定操作方式,也因此被稱為操作邏輯差異大的代表。
再加上強大的插件支援,使用方法更多元。尤其在建模流程中,可以看到一些高手建立完整工作流程後,展現出高效又流暢的操作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插件生態活躍
Blender 的社群非常活躍,插件數量豐富,除了理解每個插件的功能,還需要評估自身需求與使用習慣,才能找到最合適的工具。即便功能類似,不同插件的操作邏輯與介面也可能完全不同,有些甚至功能繁多,幾乎需要重新學習。
我認為「好用的插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使用人數多的插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與穩定性。
彌補不足,創造價值
Blender 確實在某些面向不如商業軟體全面,許多功能需透過插件補足。但這也正是 Blender 的強項之一──可用相對親民的價格建立完整工作環境。畢竟專業商業軟體本身價格高昂,連帶的商用插件也不便宜;而 Blender 的開源架構,使得許多免費或低價插件得以普及,只要遇到願意分享的作者,更是受益良多。
如今 Blender 的插件市場對開發者提供了實質回饋,有收入支持,就有更大的動力持續更新與維護,讓我感受到 Blender 更像是一個「共創平台」而非單一軟體。
結語
Blender 會不會取代目前的主流商業軟體?我認為並不會。真正的趨勢是「使用者的分眾化」——小型團隊與個人創作者越來越傾向使用 Blender,而在高度專業化領域,如電影動畫或高精度角色雕刻,仍需要如 Maya、ZBrush 等專業工具。這涉及到團隊合作、製程一致性與轉換成本等考量,並非單靠軟體價格或功能就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