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神祕代碼」多數為後世小說家創作,沒有實證。
2003年,《達文西密碼》這部小說橫空出世,引爆全球熱潮。神祕的聖杯傳說、達文西畫中的密碼、教會與秘密組織的對抗……故事精彩絕倫,成功將藝術、宗教與陰謀論揉合為一體。但在故事之外,我們也該問一個簡單卻重要的問題:
這些「密碼」,真的存在嗎?
丹.布朗(Dan Brown)在小說中提出一系列驚人主張,包括:
- 達文西的畫作中藏有神祕代碼
- 耶穌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結為夫妻,並有後代
- 教會刻意掩蓋真相,甚至不惜動用殺手
- 修道會「錫安修會」長期守護這一切祕密
這些情節令人著迷,也激發了無數讀者的好奇心。但事實上,這些主張大多來自於一本1980年代出版的「偽歷史」書籍:《聖血與聖杯》(Holy Blood, Holy Grail),而這本書的資料來源,後來被證實包含大量虛構與假文獻。

《聖血與聖杯》(Holy Blood, Holy Grail)Michael Baigent ; Richard Leigh ; Henry Lincoln
達文西確實是一位極富創意與暗示意味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常含哲思與象徵性。然而,許多「密碼解讀」過度解釋,甚至牽強附會。例如:
- 《最後的晚餐》中那位據說是「馬利亞」的門徒,其實只是年輕男性聖約翰的傳統形象畫法。
- 所謂的「字母排列」、「幾何結構」、「倒寫密語」多數並無任何當時代或畫家本人留下的佐證。
藝術史學家與文獻研究者普遍認為,這些「密碼」是後世硬套上去的解讀,而非達文西刻意設計的訊息。此外,《達文西密碼》中塑造了一個古老而神祕的教會敵人形象。然而,實際歷史資料顯示,像「錫安修會」(法語:Prieuré de Sion,英語:Priory of Sion 或 Priory of Zion),又譯作錫安會)這樣的組織,並無可信的歷史存在記錄。它的名字出現在20世紀某位法國偽造者的文件中,後來才被小說放大引用。也就是說,小說中的教會陰謀論與「守護真相」的祕密社團,很可能只是精心包裝的虛構,並非根據史實。
|為什麼我們會相信?
人們天生對「祕密」、「禁忌」、「隱藏的真相」充滿好奇。當藝術、宗教、歷史與神祕學被揉合成一鍋小說式陰謀湯,我們很容易沉浸其中,並將虛構誤認為真實。這不是愚蠢,而是一種心理現象:我們渴望世界比表面看起來更有深意。但在追尋真相的路上,迷人不等於真實,精彩不等於可信。科學與歷史學的任務,正是把故事還原為事實,把迷霧還原為證據。
|密碼的真正意義
達文西的偉大,不在於他是否留下了秘密代碼,而在於他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人性、自然觀察與創造力。他的畫,是對世界的提問,不是用來藏起一段宗教陰謀的密室鑰匙。所以,下次當你再次凝視《最後的晚餐》或《蒙娜麗莎》,不妨放下對密碼的執念,改以欣賞一位天才在光影、構圖與視覺心理學上的天賦。有時候,我們最需要破解的密碼,不是畫中的符號,而是我們自身對真相的渴望與幻想。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或訂閱我的專欄,一起穿越古今、破解謎團!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