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兒子籃球比賽,和旁邊家長聊天。他說:「你兒子常常受傷呢。」我說:「因為他太瘦了。身型太輸蝕。」他像有點語帶激動:「他不是太瘦!他是太拼!」
由你們小時候開始,每當遇上挑戰,我已常跟你們說:「盡人事、聽天命」。其實,這句看似老生常談的說話,蘊含著儒家思想裡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盡性知命」。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上天賦予給你的「道德本性」和「個人稟賦」,正是你可以發揮的潛能所在。
「盡性」,就是將你的潛能發揮到最盡。這是你可以控制的,是你自己話事的。你要不要去努力、肯不肯去鍛鍊、能不能盡力完成一件事。這些都取決於你自己。你付出多少決心、多少恆心、多少努力,你的潛能就能發揮到幾多。
正如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生的磨練是促使我們突破能力上限,是真正「盡性」的必經之路。
但是「命」就不同。命是人的有限性,是那些你無法控制,無法選擇的部分。命,體現在你身體的限制、際遇的限制,是無論你多麼努力也難以跨越的界線。這就是「命限」。
我們說「盡性知命」「盡人事、聽天命」,絕不是為了找放棄的藉口,而是要認清兩件事:(1)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盡,不要懶惰,不要hea做,不要推卸責任(盡性);(2)而當我們真正盡了力,就要學會接受,學會放下,學會不強求結果(知命)。
「命限」所在,是你要去「盡性」才可以知道。
《論語》開首三句,看似各自獨立,但我以為已隱含了「盡性知命」的智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是你能控制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能否遇到同道知己,往往是你不能控制的;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你甚至誤解你,也非你能控制的。但你仍然不憤怒,不怨天尤人,那就是君子。
把自己可以做的事做到最好,然後坦然接受自己不能控制的結果。
盡性,讓你無悔;知命,讓你無怨。
這就是:盡性而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