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的世代對工作的態度,傾向於「一份工作可以待很久、穩定發展」的風格。人生規劃也不外乎長輩的傳統框架期待:福利好的工作、成家生小孩。如果一份工作有發展性、個人成長、客觀條件符合個人期待的話,為什麼一定要換呢?
如果有如此順遂的人生劇本,或許也是一種幸褔。但在這個資訊爆炸快速變遷的時代,似乎很多事早已是「身不由己」地被推動。只有一廂情願的浪漫,是無法應對思想衝擊及現實變動。網路化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正挑戰我們生活各種層面。而處在橫跨世代交替的我,也面臨難題:人生職涯抉擇。

書名:《無路之路:你的人生怎麼可能有前例?商業類罕見傳奇,工作與生活的新解答》。
作者:保羅‧米勒
心情關鍵字:探索、沈澱、真實
與這本書相遇的故事
在去年看到一位Youtuber介紹這本書,並且直接連線作者。恰到好處的訪問及分享,讓人對於這位自費出版作者感到相當好奇。作者本人更搬到了台灣,直覺反應這會是個精彩的故事。
一開始買了原文版電子書,但不敵自己殘缺的英文能力,進度緩慢也很怕自己看不懂。直到在2025年7月發行中文版後,非常開心可以再度踏上作者的內心旅程。
什麼是「無路之路」?
無路之路,是預設之路外的另一種選擇,代表欣然接受不確定與不安。
作者保羅‧米勒在曾經在人生的「預設之路」上一帆風順(根本是部分亞洲家長的內心模範):在大學積極爭取優秀成績、計畫為進入大公司努力,成為人人稱羨的高薪「人生勝利組」。卻因為健康出現危機,無法再回到這條「預設之路」上。經歷了恐慌、迷惘、掙扎之後,踏上了一條「無路之路」:探索自我,走出不一樣人生。
在這本書裡,彷彿親身走過一遭。那些人生的懷疑與迷惘,無助地想要在過往或他人的經驗裡,找尋安心的答案。只是一切解答,都只能依靠自己摸索。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練習題。
Gap Year的延伸題:人生是可以自己選擇按下「暫停鍵」
一旦你問起這些問題,就回不去了。倒不是別人的矛盾太多,而是因為,你再也無法對自己的矛盾視而不見。
Gap Year原本是指學生時期中的「探索空檔」,在近年延伸為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節奏。為自己按下暫停、沈澱,然後尋找方向的一段時間。從前會稱呼「失業」或「待業」,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是需要「有業」。這個「業」也就是所謂的「朝九晚五」上班族。
在人生中兩份長時間正職工作中,即使類型已算非一般產業,但依舊有需要面對的問題。無論是實際生存及健康的務實面,還是隨著年資漸長的心靈乾涸。曾經試著說服自己,內心無數次分析與自我對話。喜歡工作的本質,卻無法磨合那樣的公司文化,讓強烈的矛盾情緒不斷反覆。
回看過去我生氣、埋怨、抱怨著一切,時而積極地想要改變、時而消極地面對。像是無限循環的內耗波動,只換來眼神中的疲憊及對生活的無動於衷。
起心動念之後,是實際的行動開始
各種生活方式的價值,必須透過實踐來驗證
於是在這樣反覆的消耗之下,我選擇停止這一切。既然有了想法,開始思考如何行動。光是讓思緒踏上這段未知的想像,就會不由得產生害怕及擔憂。
所以該如何開始?面對自己誠實盤點,需要哪些條件,才能無壓力的離開。人容易因為現實的焦慮,而逼迫自己倉促下決定,導致事後後悔。慢慢花一些時間,有了計劃、心理建設,才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
按下這個人生暫停鍵,其實才過了一小段時間而已。但內心湧現想要嘗試的渴望,能認真有時間去探索,是另外一種滿足跟平靜。無論嘗試有沒有結果,都是這條無路之路上前進的動力。
想要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及期待
找到值得長期投入的事,比起工作帶來的保障、安逸、穩定或是光環,都更強大,也更讓人充滿期待。爭取機會做這樣的事才要緊,無論短期內可不可以靠它賺錢。
先有行動才能學習,學習之後才發現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要準備好了才能行動。但其實是先開始行動,再去調整、修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為前提,打造自己的生活。
對我來說,這更不僅是工作的本質,還有周遭相關的一切,都能發自內心喜歡,才是真正走下去的動力。或許這是唯一我自己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對我自己的靈魂拷問吧。

《無路之路》提醒著我,現在的暫停不是逃避。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活動,同樣地有強大的內心,釐清自己想要什麼。在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地探索中,這份力量推動自己看見截然不同的風景。
延伸提問:問你也問自己
📌 你覺得自己更害怕「未知的未來」還是「永遠不變的現在」?
📌 如果你讀過一本書,也曾悄悄推動你做出選擇,那本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