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大暴雨,是地球給我們的最後通牃。

連場暴雨,帶來深刻感受。
香港141年以來的最強暴雨
剛才,當我聽到窗外的鳥鳴聲,我知道,從晚夜開始的大暴雨要過去了,不禁鬆一口氣。
近日,香港的天氣極度反常,時常下起滂沱大雨,水更湧到鐵路站出入口。

7月29日,暴雨引發水浸,影響地鐵岀入口運作。(作者拍攝)
今天,8 月 5日星期二,香港天文台從清晨 5時50分,再次發出「黑雨」,直至下午5時05分,才轉發較低警示的暴雨警告訊號,罕有地發出接近12小時。

8月5日「滿江紅」的雨量圖。(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
短短一週,便打破了自1884年,香港天文台紀錄以來:
1. 8月份單月的降雨量
2. 歷年最多一年內發出3次「黑色暴雨警告訊號」的紀錄。
上述2項歷史紀錄,香港人應醒悟到這場暴雨,是源於全球暖化。
垃圾和全球暖化的關係
香港的垃圾量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人均垃圾產生量尤其高,甚至一度被稱為「全球製造最多垃圾的城市」。
垃圾,與全球暖化的關係密不可分。

「眼不見為淨」只是錯覺。
因為,垃圾中如塑膠製品、廚餘等,它們的生產和處理過程中,都會產生甲烷,而甲烷是溫室氣體的一種,並加劇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的結果,包括冰川融化令海平面上升,導致沿海城市被淹沒;水蒸氣量急速上升引發暴雨,導致水災等。
最終,將會威脅人類的存亡。

極端天氣的禍害,並非電視機裏的一則新聞而已。
香港口號式的環保文化
一直以來,對眾多香港人來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只是口號;「可持續發展」、「全球暖化」,亦只是一組在腦海裏的名詞。
沙漠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恍如都市傳說;暴雨成災,亦只有透過新聞報導上,看見身處澤國、無家可歸的災民,才能稍為明白。
但近日連場大暴雨、各區的嚴重水浸、山路成「激流」和財物損失等,皆切身地警告我們:假如再不行動,從源頭減廢,我們將要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
在日常,大家有自己一套的環保生活法嗎?
圓瑩祝各位有美好的一天。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