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微甜回憶,一直滋養著長大的我。

最近香港的天氣十分酷熱,隨意到街上走走,總能輕易看見手持迷你電風扇,享受著旋風吹向臉部的女士。
看著她們的髮絲胡亂地隨風起舞,不知怎的,總讓我想起洗頭水廣告。
或有男途人,索性把迷你電風扇夾在褲頭上,感受著強風徹底地從衣服下緣吹向身上的舒爽。我呢,最近外勤工作時,都隨身帶著一把小摺扇。

之所以帶著摺扇,而非手提電風扇,只因相比電風扇爽朗的風力,我更享受摺扇輕柔的微風。而且摺扇不用充電,好像更環保。
這把摺扇,是在日本京都地區製作的「京扇子」。
京扇子在日本已擁有 1200 年的歷史,在日本京都為中心的地區製作。
扇子從製作扇框到扇底紙、上色,再到組裝,大約需要 88 道工序,而且全靠職人精湛的手工技藝。

從平安時代開始,摺扇就被宮廷貴族用作象徵福氣綿延的護身符,並且在典禮和節日等重要場合使用。
此外,因為在使用上,扇子只會從閉合的狀態展開成寛廣的形狀,故亦有「壽惠廣」(すえひろSuehiro)
的美意—祝福扇子的主人一直能得到幸福和好運的護佑。
這天,我外勤到訪公司其中一個經營單位。自動門打開後,我走到接待處,報上身份及來訪原由,接待員隨即致電上司報告,又引領我到等候區等待。
我放下包包及隨身的公事包,坐在沙發上,然後從包包裏取出淡綠色、繡有一株鈴蘭花的扇袋。扇袋保護著的,正是我那把帶有40根扇骨的扇子。

扇骨,即扇子的骨架部份。外側的扇骨稱為「親骨」,內側的稱為「中骨」。
京扇子的扇骨數量眾多,使竹子能夠靈活彎曲,亦是能拂出柔和微風的巧妙之處。
一般而言,江戶扇有15到18根扇骨,而京扇子通常有25到35根,有些甚至有45到60根。當然,對工匠技藝的要求程度,亦隨著扇骨數量的增加而提高。
我從扇袋取出扇子,中骨上的鈴蘭花圖案,隨著我用雙手展開扇子時露出其素雅的身段。

從京扇子的圖案,總能讓人體會和式傳統與現代美學特質的融合。
從平安時代簡約傳統的和式花紋、四季風景、花卉圖案等,到現代富含時尚個性風格的西式優雅蕾絲、繪有貓咪圖案的可愛設計等,應有盡有。
而按網路上的資料,鈴蘭花因為隨著春天的來訪而綻放,因此有「幸福的回歸」的花語。
我緩緩搖著扇子,舒爽的微風除了撫慰了因高溫而擴大的毛孔外,更在無意中,喚起了我年幼時隨父母到新界鄉郊遊玩的點滴。
那天,我隨同父母前往探望居住在上水的友人。

上水,位在香港新界的北區。那時候的上水,還未徹底城市化,農田處處。
我們中午到達上水。踏進村裏,一片綠油油的農田迅即映入眼簾,微風送來帶著青蔥氣息和牛糞味的空氣迎接我們。
前往目的地的路上,途經田野間陝窄的小石路,走了一段路後,終於來到目的地。
還記得吃過那頓豐富的午餐後,大人們在室內閒談。我呢,則走到門外,石路上對開,便是提供休憩的空間。我站在一旁的石壆上,感受難得感受到的一片寧靜和綠意。

農民的生活簡樸,過了沒多久,我便被鮮蔬的香氣引回屋內。只見一碗熱氣騰騰的油麥菜飯已端在眼前,我高興的坐下來,和大人們一起在晚霞牽起的彩色畫布下進餐。
這是油麥菜們首次,亦是唯一一次,為我帶來這場清新、鮮嫩、香甜的味蕾盛宴。她們的後代還未有舉辦這種宴會的能力。

正當我回想著踏上歸途的片段,一名身材勻稱、穿戴整齊制服的年輕男職員出現了。
「請問是葉小姐嗎?」男子謹慎地問道。
「正是。」我站起來回答道。
「我姓蔣,何經理吩咐讓我引領你到會客室。」男子禮貌地往辦公室方向伸出手。
「好的,謝謝你。」我低頭微笑,一邊再次欣賞扇子上的鈴蘭花圖案,一邊把扇子,連同這段帶著微甜的回憶,輕輕合上,收藏進包包內。
說起兒時回憶,各位還記得屬於您那段微甜片段嗎?
圓瑩祝各位有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