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神之鄉』片尾曲『毛玻璃』,我真的覺得很適合父親節。
一開頭王識賢就唱出父親對子女的心情。
「一條山路彎啊彎 欲去佗位啊
你甘知 這是人生的無奈
你甘會知」
而且妙的是,一開頭的歌詞你甘會知後面接的「無講出喙的愛」,並沒有唱出來還真的是無講出喙的愛,但是在歌曲結尾則是把「無講出喙的愛」完美演繹詮釋出來。
毛玻璃的意象,毛玻璃給人的感覺是模糊、不透明,能看到對方的輪廓,卻看不清真實的表情。這個意象完美地比喻了父親對子女之間的關係。父親和子女之間,常常存在著一層看不見的隔閡,彼此都關心對方,卻很少直接用言語表達。
這首歌更妙的是,是一種父親與子女之間的對話。子女:「你心裡那片風景。」
父親:「想起彼當時的你。」
子女:「埋葬了所有的美麗。」
父親:「是按怎無來講出喙。」
它並非單純的對話,而是兩代人內心的獨白交錯。
子女的視角:「你心裡那片風景,埋葬了所有的美麗。」
「你心裡那片風景」:子女試圖窺探父親的內心世界,那片風景或許是父親年輕時的夢想、熱情,或是一段深刻的記憶,這句話充滿了探問與不解。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或者是子女不明白父親對自己的期許渴望的成就是什麼,父親想看到什麼風景,充滿探問與不解。
「埋葬了所有的美麗」:這句是子女的結論,帶著深深的惋惜與心疼。在子女看來,父親為了家庭、為了生活,犧牲了年輕時的理想與美麗,將它們深藏在心底,以至於變得難以觸及。這也反映了子女對父親無私付出的心疼,同時也感到之間因此產生的距離。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誰埋葬了美麗? 子女認為,為了符合父親心中那片「風景」,也就是父親對自己的期許與成就,他們可能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熱愛或擅長的事物。這個「埋葬」是無奈且痛苦的,讓他們感到自己的獨特性被忽視或犧牲。
這句充滿了控訴與不解。子女想問:「為什麼你要我變成你想要的樣子?我原本的美麗,難道你都沒看見嗎?」
父親的視角:「想起彼當時的你,是按怎無來講出喙。」
「想起彼當時的你」:父親聽到子女的探問,心裡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年輕時的子女。這是一種典型的父親思維:他的世界始終圍繞著孩子。這句話透露出父親對子女的關愛,以及看到孩子如今成長的複雜情緒。
「是按怎無來講出喙」:這句話是父親對自己發出的疑問,也是對子女情感的自省。他或許在想:「當時為何不把心裡的話說出來?為何不把我的愛表達出來?」這句話道出了父親內心深處的遺憾與無奈。他並非刻意埋葬美麗,而是當時的環境、責任,讓他無法「講出喙」,只能將愛藏在心底。
從另外一個對子女期許的角度來看「是按怎無來講出喙」。
聽起來就像是父親在自問什麼? 父親的這句獨白,聽起來不像是對子女的指責,而是唱出一種對自己的懊悔。他可能在想:「我當時為什麼沒有把我的期許好好地說出來?為什麼沒有讓你知道,我只是希望你能過得更好,而不是要你犧牲自己?」
「無來講出喙」的遺憾:父親的期許、期盼或許是基於對子女的保護,他想讓子女走一條他認為安穩、成功的路。但因為他沒有好好地用言語溝通,這些期許被子女誤解為一種壓抑。父親後悔的是,他沒有傳達出自己期許背後的那份愛與良善,導致這份愛變成了一種傷害。
子女:「虛構出一個假的你。」
父親:「想起彼當時的我。」
子女:「是空洞的替代品。」
父親:「我真正毋知欲按怎。」
子女的視角:「虛構出一個假的你,是空洞的替代品。」
「虛構出一個假的你」:這句話是子女對父親最沉痛的控訴。子女認為父親因為「無來講出喙」,沒有好好地表達自己,導致他們只能在腦海中「虛構」一個理想的父親形象。這個虛構的形象可能是強大的、溫柔的、無所不知的,但這終究不是父親真實的樣子。
「是空洞的替代品」:這句話揭示了子女內心的極度失落。他們發現,自己所想像的父親,與眼前沉默寡言、充滿無奈的父親是截然不同的。這個「假的你」無法填補子女對真實情感的渴望,因此變成了一個「空洞的替代品」。子女感到自己一直在愛著一個不存在的人,這份愛變得沒有歸屬感,充滿了虛無。
父親的視角:「想起彼當時的我,我真正毋知欲按怎。」
「想起彼當時的我」:父親聽到子女的控訴,心裡想到的不是「你」,而是「我」。這句話充滿了自省與無奈。他或許在回想自己年輕時,面對家庭重擔、社會壓力,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夢想與真實情感。那時的自己,可能也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假的自己」,一個為了責任而活、失去真實自我的「替代品」。
「我真正毋知欲按怎」:這是整段對話中最令人心疼的一句。父親的這句話道出了他內心最深層的無助與迷茫。他不是不想給子女一個完整的愛,不是不想好好溝通,而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在那個年代,男人被教育要堅強、要隱藏情緒,因此當他面對子女的指責時,他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也無力去改變自己。
子女的「虛構」源於父親的「我真正毋知欲按怎」,而父親的「我真正毋知欲按怎」則源於他自身的成長背景與社會壓力。他們都在尋找一個真實的自我與對方,卻因為彼此的誤解和各自的掙扎,讓這份愛陷入了雙重失落。子女感到愛是空洞的,父親感到自己的人生也是空洞的。這也再次凸顯了「毛玻璃」這個主題的意象,情感的隔閡不僅是雙方之間,也存在於過去與現在之間。
父親:「徛佇山頭 望啊望 望你大漢。」
子女:「我試著勇敢。」
父親:「你會看著深山內滿是流星。」
子女:「渺小的期待。」
父親:「徛佇山頭 望啊望 望你大漢。」
子女:「渴望你對我坦白。」
父親:「你會看著一片海 閃閃爍爍。」
子女:「看見你身後的溫暖。」
「徛佇山頭 望啊望 望你大漢」(父親)與「我試著勇敢」(子女)
父親的視角:「徛佇山頭 望啊望 望你大漢」是父親最原始、最真摯的愛。這份愛是無聲的守護,他站在人生的高處,默默看著子女成長,不干涉、不言語,只希望子女能平安長大。
子女的視角:「我試著勇敢」則是子女對父親的回應。這種「勇敢」不僅是面對人生的挑戰,更是一種面對父親的勇敢。子女試著跨越那層「毛玻璃」,試著去理解父親,試著主動開啟對話,也試著不再只看到父親的沉默,而是看到他背後那份深沉的愛。
「你會看著深山內滿是流星」(父親)與「渺小的期待」(子女)
父親的視角:「你會看著深山內滿是流星」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祝福。「深山」象徵著人生旅途中的困境與考驗,而「流星」則代表著美麗的奇蹟與希望。父親的這句話,是在告訴子女:「雖然人生充滿挑戰,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與希望。」這份期待是無私的。
子女的視角:「渺小的期待」則是子女真實的內心感受。他們或許曾對父親的關愛充滿了不確定性,也習慣了失望。因此,對父親的這份祝福,他們的回應是帶有一點謹慎與脆弱的「渺小」。這句話透露出,他們對於父愛的回應,仍然是小心翼翼地,但至少,他們已經開始回應了。
「渴望你對我坦白」(子女)與「你會看著一片海 閃閃爍爍」(父親)
子女的視角:「渴望你對我坦白」這句話,是子女對這段關係最深切的願望。他們已經不再指責,而是溫柔地、懇切地請求父親能打破沉默,坦誠地表達愛。這份渴望,是和解的第一步。
父親的視角:「你會看著一片海 閃閃爍爍」是父親對子女請求的回應。他沒有直接說出「我愛你」,因為這依然是他難以開口的語言。但他用了一個更寬廣、更美麗的意象來回答。「一片海」代表著遼闊的未來,而「閃閃爍爍」則代表著充滿希望與光明的可能。父親的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我的愛與祝福,就像這片大海一樣廣闊,即使我無法用言語表達,它也永遠閃耀著,照亮你的路。」
最終的和解:「看見你身後的溫暖。」
「看見你身後的溫暖是子女。」對整段對話的最終理解,也是整首歌情感的昇華。這句話意味著子女終於穿透了那層「毛玻璃」。
「身後」這個詞至關重要。子女不再是只看見父親沉默、壓抑的「前方」,而是回頭看,看見父親在自己背後默默撐起的那片天。那片天,有著他無言的守護、廣闊的期盼,以及那份從未說出口、卻一直存在的「溫暖」。
這段歌詞的意境,從子女的勇敢、父親的祝福,到最終的雙向理解,完成了一次心靈上的「破鏡重圓」。它告訴我們,愛不一定要用言語表達,只要我們願意勇敢地去理解,去回頭看,那份溫暖一直都在。
原本只是想推歌而已,沒想到打了一長串,大家會不會嫌我太囉嗦呀!🤣
這首歌更妙的是王識賢都唱台語,李玉璽都唱國語,這種台語與國語的對唱,完美地捕捉了台灣社會一個普遍的家庭現象,兩代人因為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差異,產生了隔閡;但也正是在這個差異中,透過情感的流動與意象的傳達,找到了彼此理解與和解的道路。這個設計不僅讓歌曲更具層次感,也賦予了它深刻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最動人的地方在於,這兩種語言最終並非各自表述,而是在歌曲中交織、對話,甚至相互理解。
毛玻璃
演唱: 王識賢/李玉璽
作詞:李玉璽/楊子樸/鄭莉蓁
作曲:李玉璽 / 楊子樸
編曲 :楊子樸/威望/潘維瀚/逄捷
一條山路彎啊彎 欲去佗位啊
你甘知 這是人生的無奈
你甘會知
毛玻璃那片風景
隱藏了些什麼秘密
牆壁上雕刻的軌跡
It’s over
虛構出一個假的你
那些傷就不成立
記憶裡交錯的空影
It’s over. It’s over. It’s over.
星星不多的城市裡
徛佇山頭 望啊望 望你大漢
你會看著深山內滿是流星
一條山路彎啊彎 欲去佗位啊
你甘知 這是人生的無奈
你甘會知 無講出喙的愛
你心裡那片風景(想起彼當時的你)
埋葬了所有的美麗(是按怎無來講出喙)
牆壁上剝落了曾經
It’s over
虛構出一個假的你(想起彼當時的我)
是空洞的替代品(我真正毋知欲按怎)
記憶裡找尋的背影
It’s over. It’s over. It’s over.
星星不多的城市裡
徛佇山頭 望啊望 望你大漢(我試著勇敢)
你會看著深山內滿是流星(渺小的期待)
一條山路彎啊彎 欲去佗位啊
你甘知 這是人生的無奈
徛佇山頭 望啊望 望你大漢(渴望你對我坦白)
你會看著一片海 閃閃爍爍(看見你身後的溫暖)
一條山路彎啊彎 欲去佗位啊
你甘知 這是人生的無奈
你甘會知 無講出喙的愛(講袂出喙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