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The Movie》影評:電影真正的成功是在於對賽車熱情的觸發

“Sometimes there's this moment in the car where everything goes quiet. My heartbeat slows. It's peaceful. And I can see everything. And no one, no one can touch me. I'm chasing that moment every time I get in the car. I don't know when I'll find it again, but man, I want to. I want to. Because in that moment, I'm flying.”
— Sonny Hayes (played by Brad Pitt)
「有時候,當我坐進車裡,會有那麼一個瞬間,一切都靜了下來。我的心跳慢了,那是一種平靜的感覺,我能看見一切。沒有人,沒有人能碰到我。我每次上車,都在追逐那個瞬間。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次遇見它,但老天,我真的想。真的想。因為在那一刻,我在飛翔。」
— 桑尼・海斯(由布萊德彼特飾演)
一部關於 F1 賽車的電影,如果沒有讓一個不懂車的人想去開車,那就是失敗的。
而《F1: The Movie》的成功,就在這點——它不是單純的行銷大片,也不是展示科技的私人展覽,而是把「開車」這件事,形形色色地「講出來」。不是用技術語言,而是用「情感」。
正如布萊德彼特飾演的 Sonny Hayes 所說的那段金句,那是一種絕對清明的「時刻」,一種身體與速度被摩擦到極致後亡成一體的「心氣」。
電影裡的 Sonny Hayes 不是一個狠拚的勝利者,而是一個在賽道中尋找「自己心聲」的人。他說的那段話,不是在說勝利,而是在說「為什麼要開車」。

何為開車?
這是整部電影背後的重點。不是為了報酬,也不是為了賺錢。他說:「I'm chasing that moment every time I get in the car.」
他在追逐一個時刻,一個不定時會再次出現的精神高光時間。這是一種精神最深處最格物的動力,而非外在力量。
大眾化中的人性熟成
《F1: The Movie》最值得珍惜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把電影拍成一場潮流的加熱,而是拍成了一個究竟「人為何溝通與開車」的內在探討。
在 Facebook、Twitter 上,一堆觀眾用「我看完就想開車」、「把演員都擋掉,我要看影宿線跑車」來表達心情,那是電影成功的最大證據。
這些影單、前座窗外線跑畫面、加上親身鏡頭的下潛讓人笑著痛著感動,這是真正讓人「感覺到開車」的電影,而不是「看人開車」。

最終結論:熱愛,是改變一切的源頭
Sonny 說的是實話:「In that moment, I'm flying.」
開車對他而言不是賽車,是透過賽車、透過同樂者一樣的尋找「無壓、無墨、無壞心」的生命境界。

我們也在尋找這個時刻。
何謂賽車?
就是一場自我解放。 而《F1: The Movie》就是那一次揭示、那一次定智、那一次用身體說話的演出。
這是一部不是經典,卻有可能讓賽車成為一種自我讓低與自由發光的電影。
而它成功的根源,是——讓人想開車。
延伸閱讀
1.【美國車大降價?】關稅若歸零,ZR1狂降百萬、Tesla恐跌破百萬,台灣車市要洗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