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浴室,不小心把手機摔壞了。螢幕破裂,雖然還能運行,但有一半的螢幕已經顯示模糊,快等於無法使用。一開始我並不擔心,畢竟身為資訊宅男,自認對3C維修頗有經驗。但查了一下維修費用,光是更換螢幕就要8到9千元。想到 Google Pixel 10 即將在本月發表,我心想:那不如等新機上市,乾脆換一支算了。然而,今天出門後,我才開始真正感受到手機壞掉帶來的不適與不安,這感覺有點像是成癮者戒斷的階段。
早上那半邊還能顯示畫面的手機,我硬是帶出門用來買了杯 7-11 的咖啡。但使用時螢幕狀況愈發惡化,畫面越來越模糊,到中午吃完飯回家後,下半螢幕已經完全黑掉無法顯示了。我有些焦急,想著是不是應該趕快把手機收起來、不再亂動,也許可以「恢復正常」。但事實上,它已經徹底報銷了。
生活突然「斷網」,我竟手足無措
手機無法使用,不只是不便,更是整個生活節奏被打亂。我的網路銀行、付款條碼、便利商店 APP,通通被卡在這支半廢的手機裡;而平常最常使用手機來看 YouTube、瀏覽社群媒體,現在也通通無法進行。下午再次外出,我嘗試著體驗「沒有手機」的生活。剛開始覺得還好,但右手總會不自覺地想掏出手機、看看通知、有沒有訊息,卻發現什麼都看不了,這種落空感,實在難熬。
Pixel 10 傳聞要等到 8 月 21 日才會上市,換句話說,我還有十幾天的「無機生活」要撐過去。短短半天的戒斷期,我就明顯感受到焦躁、空虛與不安。沒有手機在身上,出門都覺得沒有安全感,總擔心迷路、無法記帳、錯過重要通知。

我們是不是太習慣,把手機當作「自我延伸」了?
這樣的經歷,讓我突然驚覺:手機成癮,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
我們幾乎 24 小時都和手機綁在一起,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滑手機,睡前最後一件事也是滑手機。工作用它,社交靠它,娛樂仰賴它,連買早餐、繳費、記帳、導航都靠它完成。手機早已不是工具,而是我們自我延伸的一部分。
當這個「延伸器官」突然失去功能,彷彿某個身體部位被切斷,我們連行動都變得不自然。
或許這是一個提醒:我們該練習斷開連結了
也許,這次手機摔壞,不只是意外,更是生活給我的一個提醒:
我們是不是該適時地練習與手機「保持距離」?
或許我們不需要一下子「完全戒斷」,但可以開始嘗試:
- 晚上某段時間主動遠離手機
- 出門偶爾嘗試不帶手機
- 刪除部分讓人沉迷的社群 App
- 用紙本記帳、紙本地圖或筆記取代部分功能
重新練習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一種找回主導權的方式。
結語:當科技成癮,我們更需要找回自己的節奏
手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但這份便利,也可能讓我們失去了自主,我們在使用手機,也在被手機牽引。
這次手機壞掉的不便,雖然讓我沮喪,但也讓我重新思考:如果有一天,真的沒有手機,我還能不能過得好?我的生活節奏,是我選擇的,還是 App 算法替我安排的?
也許,這十幾天的「手機空窗期」,正是一段找回真實生活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