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在想,或許未來的生活,終究會是一個人的,那還需要為了生活努力嗎。並不是不曾對家庭有期望,而是年紀越大,現實越讓人明白,能夠遇見合適對象的機會正在迅速減少。
尤其在沒有穩定工作的狀態下,即使自我感覺尚可,也很難逃避外界的標籤與眼光。尤其對男性來說,「沒有工作」幾乎等同於「失去價值」。不論你曾經有過什麼成就,只要沒辦法提供穩定收入,社會就會悄悄把你排除在所謂「可被理解」的群體之外。
面對工作,心中的反感早已根深蒂固
每當想起「重返職場」這個選項,心裡就一陣沉重。工作對我來說,意味著高壓、超時、不確定的人際關係,而這些問題,不是能靠努力就能解決的。曾經是軟體工程師的經歷,如今在履歷上已不被重視。現在的公司多半想找「能熬加班又學得快」的年輕人。而技術的快速變動、AI的崛起,更讓人難以追上節奏。我開始感覺,對於寫程式這件事,我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樂趣與方向。
年輕時那些對產品、系統的理想與想像,如今幾乎已被實現得差不多,感覺軟體世界已沒有值得再為之努力的「缺口」。這種「無事可做、無處可去」的失落,才是最令人難以面對的焦慮。

面對財務: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花費
雖然現在股市還沒崩盤,但在美中經貿與全球政經不穩的情勢下,我總覺得風暴已近。或許是從歐洲開始、也可能是新興市場先出事,但我確信,這樣的金融危機只是時間問題。
而在這種氛圍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花費,保留現金。看著連巴菲特都大量持現,或許更讓我相信,當世界動盪不安時,現金為王。只是,即使如此小心節流,也還是覺得「不夠」,總覺得危機來時,資源還是會被迅速消耗殆盡。
情緒的低谷,AI也無法真正理解
家人的健康問題、自己日益加劇的低落情緒,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讓我時常提不起任何動力。曾試圖與 AI 對話,希望它能給我一些釋懷的答案,但那些充滿正能量的回應,說穿了只是訓練的結果,缺乏真正的理解與深度。
「一切會好起來」、「你很棒」這些話,聽多了反而覺得空洞。你說生命會找到出路,但沒有人說,這條出路是否走得下去?是否穩定?是否是通往希望的,而不是更深的孤獨與無望?
理性維持著財務,情感卻愈來愈空洞
我一直有紀律地控管開支,努力不讓自己落入經濟風險。但財務穩定並不代表人生穩定。人需要的不只是錢,還需要意義與信念。
年輕的時候,總相信「努力會帶來好運」,那是對未來的一種天真與樂觀。但隨著年歲增長,看清了世界的規則,也看清了自己站在哪個位置—就算有才華,也不代表一定會被看見;就算肯努力,也可能被制度與年齡擋在門外。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我們只想要一點真實
我還是喜歡看 YouTube、看時事,但越來越發現,網路世界也被對立與情緒綁架。每支影片都想要你選邊站,不是非藍即綠,就是親美仇中。
但我其實不想選邊。我只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合理的分析。然而,越追求真相,越發現這世界其實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只有立場與選擇。
這種「沒有真理」的感受,讓我更感孤獨。不是因為人少,而是因為思想沒有容身之地。
自由的真相,是「無人為你負責」
小時候總以為,長大後能自己做主、想幹嘛就幹嘛,就是所謂的「自由」。但真正的自由,其實是:你必須為自己所有的選擇負責,沒有人會替你買單,也沒有人會給你指引。
自由不是狂歡,而是一種極端孤獨的選擇權。
它讓你可以不上班、可以不與人來往、可以選擇簡單生活,但代價是:你得接受所有後果,包括沒有人理解你,也沒有人在乎你。
結語:寫給同樣在低谷裡的你我
我不知道該怎麼收尾這段話,因為我也還在谷底中找出口。也許明天會更好,也許不會。但至少今天,我還願意面對這些想法,願意寫出來。
也許你也跟我一樣,正在經歷人生的低潮與無力感。願你知道,你不是唯一一個感到掙扎的人。即使前方還看不到光,我們仍可以選擇:不要急著放棄,哪怕只是多停留一天,也是一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