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隙間(2025)
女孩自身、政治與國家的各種呢喃感觸
從當時台灣漫畫家-高妍,在同人展售會上出版同人誌《綠之歌》,就有稍稍關注,一直到2022年購買了《綠之歌》延伸的中長篇漫畫出道漫畫《綠之歌-收集群風-》,閱讀完也持續將自己的感想整理出來,給予一些讀後回饋。
雖然為高妍在日本市場找到自身定位感到開心,但對於一些發言我也有所疑惑,例如說出:楊德昌是從國外紅回台灣這件事?但整體而言我認為高妍本身的畫風細膩度與用色,算是相當有自己特色的創作者。
《間隙》是高妍在日連載約莫三年的長篇漫畫作品,故事以奶奶因病去世、並與男友的曖昧有所觸礁,女大生楊洋決定到沖繩遊學一年,做心情沉澱。但沖繩遊學並不是事事順心,楊洋回顧自己的過去學校生活、政治覺醒、情感和混亂的現實生活,並在沖繩遇到新的人與歷史,這一年的沖繩學習,是否有改變什麼?自己未來又會是如何?

《間隙》是什麼漫畫?
網路上對於生來就在民主國家,並且在這樣自由的環境下長大的人,有一種戲謔的稱法叫做「民主富二代」,這種講法意指在習慣自由民主生活長大的人,以為民主與自由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理所當然地享受民主給的紅利,但又不關心政治,甚至覺得現代這時代就是「太自由」。
在歐美等地因為民主進程較長,故在好幾年時間也在經歷過這樣,缺乏自身對政治參與認同的民眾。亞洲早期民主化的日本,也在60至70年代的政治激情後迎來政治冷漠,而1987年解嚴後的台灣,整體來說也正經歷享受民主紅利的一代孩子成長起來的過程。
但因為政治本來就是一件複雜之事,且有絕大部分涵蓋讓人失落和無法認同的情緒,雖在過去提出「政治歸政治」試圖將其他事物跟政治抽離,但這樣就如同硬生生將水從人體抽離出來一樣,半死不活,也顯然許多事情無法所謂的政治歸正治,運動賽事沒有國旗、在網路言論違反規定被刪除、因為產品在哪個國家而導致關稅差異,政治在生活的人事物裡,影響我們和世界的接觸,而這也是接觸創作後的創作者會逐步感受到無形的東西,我認為高妍也或多或少,了解而想要試圖用創作,來表達她的政治告白。


《間隙》是高妍第二部長篇漫畫作品,故事敘述一位大學女孩楊洋的成長經歷,隔代教養經歷過學校霸凌、師長漠視、在之後無意間參與活動認識曖昧對象,但卻感覺到與其情感上的不適和謊言。楊洋在相依為命的奶奶久病去世後,決定申請去沖繩遊學,在無人知曉之處整理自己這些年來的情緒和思緒,但卻無法克制的去懷念台灣的曾經,和依戀自己單方投入太多,想掐斷曖昧的戀人。每天周而復始,反反覆覆,讓回憶一遍又一遍的襲來弄傷自己。
在沖繩的學習有好事,但也有壞事,讓楊洋有些疲憊,但也因此讓她看見了與在台灣不同的事物和自己。想起初次瞭解228、白色恐怖、還有鄭南榕的遭遇,參與公投的同性婚姻失利、與自己對於該寫「中國」還是「大陸」,這兩個用語的詞彙差異?
一直到沖繩民眾在太平洋戰爭中將近四分之一人在戰爭死去的遭遇的認識,讓楊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想法。《間隙》是漫畫家高妍藉由自身經歷,以楊洋這位角色做的一場政治自白,也將自己成長歷程所感受到的畫作圖片故事,讓人可以了解一個出生在剛剛民主國家,年輕人的政治體感與醒悟。


《間隙》分析與延伸:
其實這應該不是高妍第一本《間隙》漫畫,在2019年時,高妍曾自費出版過一本64頁,彩頁與黑白頁的漫畫《間隙》。這部作品,當時高妍應該不是在描繪政治故事,比較多的是延伸《綠之歌》對於聽團與音樂的感受。表示:兩件事物之間的空隙,在音樂與音樂之間短暫幾秒鐘的停留,讓人很想抓住那個瞬間。故在後來《綠之歌-收集群風-》其實也收入相同的一段,可以說高妍對於《間隙》前身應該是指自己對表演音樂的感觸,而延伸到這次長篇漫畫《間隙》,也在某一小段提到她當時的啟發性。
高妍自己在《間隙》漫畫最後的後記中描述到:「希望透過這本漫畫,讓世界看見、認識,並理解台灣與沖繩的處境。」高妍覺得這是她生為台灣人的覺悟,是一段台灣人的青春記憶,和台灣的歷史。整體來說這部漫畫最終目標還是以「關心政治」作為重點,這的確也引起近幾年日本人的共鳴。
雖然日本長期年輕人對政治冷漠,但似乎活得越久就越有感悟,或是一些日本娛樂圈人士,也開始表達自己對於年輕人不了解政治,結果被左派與右派勢力操弄的擔憂。在過去日本電影2002年《凶器之櫻》、2014年《活在三里塚》紀錄片,都描述著某種日本政治極端。



而在近幾年來,日本有許多電影也開始描繪對於日本當代政治的參與,有些直接了當、有的則是政治隱喻。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之子,導演-空音央,2024年電影作品《青春末世物語》,就綜合說出許多當今日本遇到關於體制、多國移民、思想控制或團聚效應等,當代政治問題。同年《如果德川家康成為總理大臣》更是在最後有著投票決定自己國家未來的政治宣導言論。2020年重新再日上映的《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也表達出在60年代學運,右派的三島由紀夫和左派的東大學運學生的,批判、辯駁和對話,看出日本過往對於政治參與的熱情時代。
日本有著一種說法叫做「表現の不自由」,意旨雖然在民主自由的世界,但因為害怕觸碰到某種記憶和禁忌,而大家不成文的忽略去提。在看似被外美稱為亞洲最自由的國家「台灣」也有一樣的狀況,長期的戒嚴,其實反而讓一些那一輩成長起來的人民,對於政治有種恐懼和禁忌。
不成文的說好不要碰、不去談,即便如今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但是在台灣大家其實還是傾向藏起自己真實的政治理念,並用「以和為貴」的方式營造出日本所言「表現の不自由」。而在甚麼是真實的歷史?《間隙》漫畫裡,有著漫畫家自我的想法比批判,也表現出明顯的政治傾向性,這其是一種跳脫「不自由」後的「表現の自由」。



《間隙》值得一看嗎?
在2022年《綠之歌-收集群風-》上下冊漫畫後,睽違3年之後推出四冊《間隙》。在上一次《綠之歌-收集群風-》因為是初次長篇連載,可以看出高妍漫畫裡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例如高妍很會營造單一畫面漂亮與柔和的分鏡場景,和人物與背景的細節,但是在故事性、漫畫連環的分鏡與分格語言有著明顯不足之處。
最大的缺點來於高妍的圖像不太有動作感,比起連環漫畫,更像是一張張插畫,並且因為故事太多內心戲、和文藝裝飾詞彙,《綠之歌-收集群風-》甚至有被讀者調侃是一種對日本音樂家-細野晴臣,致敬的粉絲向夢女漫畫。
《間隙》在第三集後.故事推進與表達的部分,有開始抓到自己的敘事節奏,這部漫畫因為是改編高妍自身的政治告白,所以用了很多方法去詮釋畫面如228抗議者群向、沖繩戰當時活下來居民的訪談自白等,在分鏡的表現上,高妍喜歡製造高潮點,也可以看出她其實很喜歡細緻的刻畫許多場景細節,與人物情感之間的高低的反覆自省,並用歌詞與城市遠景,和各種物品的寓意來表達漫畫角色心境和回憶,讓整體故事看起來更美更動人,但《間隙》很大一部分也承襲《綠之歌-收集群風-》的缺點。


這部漫畫的故事用了很不吸引的方式描繪政治,我自己認為高妍是用文藝電影的方式在處理漫畫故事,整題而言像是GARO系私漫畫風格。但女主角大學生楊洋的自願自哀的表達方式實在讓人煩躁,每個章節固定要回想她曖昧對象,重複率多到讓我覺得快變成《間隙》這部漫畫的月經文,因為曖昧對象而認識學運、學運了解台灣歷史、然後到沖繩留學知道太平洋戰爭對沖繩民眾的影響等,高妍用自己本身的處境和在日留學的經驗融入故事女角的自白,但我覺得她其實用了很不討喜的方式在說漫畫故事。
因為高妍本身就喜歡描繪細緻的畫面,動態感本就不足,再加上政治自白,使得《間隙》幾乎變成一本政治說教與抱怨漫畫,然後在男女情感戲處理的也不是精彩,故在畫面成功的同時,我其實覺得高妍需要一個原作幫她一起打理描繪的故事,和拉住她文青少女的自願自哀的發愁,並且大膽的在故事上表達。
因《綠之歌-收集群風-》後的《間隙》故事劇情,其實就是一個沒有細野晴臣後,迎來政治的同樣皮肉的漫畫,可以看出高妍很有熱忱想用漫畫說出自己的東西,但同為創作者,也大概知道我們其實有時候急於表達許多,但卻忘記有時候創作故事的張力不再於有多用力,而是營造精彩故事後,讓人回顧了解思考,先是吸引人的故事.之後才是故事背後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