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リヴァイアサン戦記(2025)
青少年系科幻,蒸氣龐克的空想一戰世界
科幻色彩的作品,是一種人類對於未來文明的想像,在19世紀工業革命的出現,更是給世界各國對於科學已科技有著一種假想跟前瞻性,在19世紀有許多一直到現今還影響著現代科幻娛樂的文學作品。
例如1869年的《海底兩萬里》就是一例經典科幻,並符合後世1980年代的「蒸氣龐克」的時代想像性,也可以說現代一些以上世紀、世代為主題的科幻小說,無疑是一種對前輩作品的致敬,和對於當代科技運用於過往科幻的在詮釋,所展現出的全新感受。
《利維坦號戰記》是改編美國青年科幻《利維坦三部曲》的動畫作品,故事以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加入蒸氣龐克的元素,敘述逃亡的奧匈帝國王子阿雷克,與英國女扮男裝的飛行員夏普,兩人因為各自不同的理由踏上這場與德國對戰的冒險旅程。裡面的機械、角色和生物採用原作小說的插畫設定,試圖還原三部曲龐大的故事內容。

《利維坦號戰記》是什麼動畫?
雖然自己並不是癡迷於科幻作品的人,但是對於相關的動畫和電影總是會有興趣去看。通俗如宮崎駿《天空之城》、《風之谷》,又或是大友克洋《蒸氣男孩》,這種有點復古時代印象,又充滿想像科技元素的作品,總是很抓人眼球。有種在虛構與真實的歷史中交錯,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蒸氣龐克的魅力」。
不管是架空歷史或真實歷史改編,這樣的故事總是頗有獨特的魅力性,近代如《Deca-Dence》、《來自深淵》也都有所謂的龐克元素的科幻性,就連全球知名的《鋼之煉金術師》、《進擊的巨人》,友都帶著科幻與原創歷史的複雜度。
科幻題材帶來許多想像空間,而在人類這些科技的想像之中,總不免就與世界戰爭與國家對立之間產生連結,甚至從帶出不同國度對於科技掌握,與進化體,甚至許多會展現出空戰與技術的搶奪。在2003年《最後流亡》中就以虛構的natoray與 Disith的對立,展開空戰,飛行員克勞斯與神祕女孩阿拉維絲之間的旅行和護送成為故事的主軸,呈現出國與國之間科技與理念的矛盾和性念上部的不同,這正是蒸氣龐克所展現時代矛盾的魅力。


《利維坦號戰記》是改編,在日本或亞洲地區是知名度比較不高,由史考特.韋斯特費德.所創作的《利維坦三部曲》青少年科幻小說。故事主軸設定在一次世界大戰,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基本上沿用,但整體每個國家的科技樹和武器發展是架空,分為研發生物科技的「達爾文派」與延伸機械技術的「克朗派」,王子阿雷克與飛行員夏普,正在各自兩方陣營,因為國家與許多因素,導致雙方派系不得不合作,度過難關。而在這之間阿雷克與夏普的關係也逐漸有了變化。
《利維坦號戰記》是史考特.韋斯特費德創作較為知名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獲得科幻與奇幻指標性獎項《軌跡雜誌》最佳青少年小說獎。
韋斯特費德還有另外一部知名作品《不完美》系列,是敘述在架空的未來中,滿十六歲的人可以獲得「變美手術」改造自己的外貌,而原本期望變美的女孩泰莉,卻無意間知道了變美祕密的副作用,而有了反抗的念頭。是以青少女與外貌焦慮為主題的反烏托邦故事。


《利維坦號戰記》分析與延伸:
韋斯特費德的小說《利維坦三部曲》是以一戰為基礎背景下去改編的架空故事,並以真實「塞拉耶佛事件」為開頭開啟劇情。在真實歷史主因為1914年,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與妻子霍特科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極端主義殺手槍擊,遇刺身亡的事件,影響整個歐洲政治格局。
導致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關係對立,並對對塞爾維亞宣戰。因為支持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背後國家各有不同,故塞拉耶佛事件成了,雙方各持一方,演變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利維坦號戰記》中動畫開始,則是改編虛構的奧匈帝國王子阿雷克,因父母暗殺事件逃亡。
動畫《利維坦號戰記》將這複雜的真實設定改動,在原作小說或動畫中,都是以德國左右奧匈帝國提起政變。但事實上奧匈帝國與德國之間的矛盾,是戰力的不平均,奧匈帝國因為各地民主建國意識崛起,內憂外患的狀況下最後與協約國談和,這讓德國大感不滿。故整體來說《利維坦號戰記》改動這塊,主要是想給予王子阿雷克一個成長和思考的正當性,也是符合當時從專制帝國政權轉換成民主和法治時代,給予青少年在小說中有一個思變的過程,如同想成為飛行員,加入英國軍隊的女孩夏普一樣。



《利維坦號戰記》在原作小說《利維坦三部曲》中其實有三本故事集數,分別是《利維坦》、《巨獸》、《哥利亞》三部,動畫將其濃縮在12集一季的動畫之中,故省略了許多小說中敘事的細節,其中較多的部分為女主角夏普的成長歷程、關鍵人物,和英國方達爾文派系所創造的生物部隊。整體上等於為了完整最主要的復國線的王子阿雷克的故事,動畫中的夏普被塑造的比原作小說更要堅強,且有能力,能夠自我成長的中性女孩,故動畫花更多時間補足夏普與阿雷克之間的友情和曖昧要素,增添角色給觀眾存在感。
雖然刪減調小說中許多細節部分,但是《利維坦號戰記》動畫改編,原作者史考特.韋斯特費德其實算滿意動畫呈現的成果,在2024年中與動畫官方的訪談上他表示:「絕大多數的動畫內容都忠於原作。」
而他的讀者也證實這點,動畫約有兩成的改動,主要是為了填補被刪除的橋段的合理性。在機體和生物方面因為小說插畫家的加入,故人物和機械武器與生物,都插畫家所創作出來的樣貌為雛型修改。可以說為了在十二集能說好這麼龐大的故事,《利維坦號戰記》用盡了許多心思,其中包含說服原作者在情節上的取捨。




《利維坦號戰記》值得一看嗎?
改編長篇小說,有時候最擔心的就是故事情節的完整性,悲劇的如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之子,宮崎吾郎初嘗試的《地海戰記》,最終成為了一個票方不佳,連原作者也不承認,空有改編虛名的奇幻動畫電影。
《利維坦號戰記》其實在整體上動畫劇情從開頭到結束都是很完整的,並且可以說三集小說各項裡面知名的戰役都有在動畫裡呈現,一些主要配角雖然沒有出現,但也讓一些小角色完整讓劇情能推動的用途,但很可惜其實看得出來劇情的間隔之間,空白之處還是滿明顯的。
在動畫改編小說《巨獸》篇其實算是滿明顯敘述不足的地方,其原因我覺得對比一開始改編第一集的《利維坦》篇,動畫組花上許多時間敘述王子阿雷克的成長,但是本應是女主角夏普成長主線的《巨獸》篇,因為篇幅壓縮而轉為由王子主導,使該段劇情節奏顯得急促,也削弱了角色成長的層次感。主因還是前面劇情壓縮敘述,後面《哥利亞》篇,王子阿雷克跟女主角夏普的合作解決事件又相當重要,故《巨獸》篇,變成想當急促,且沒達到讓女主角成長的故事線,是有點可惜的地方。



因為是改編青少年小說,所以整體來說動畫故事線又縮得更短、更直接,就像分析與延伸篇章所述,《利維坦號戰記》雖然架構在真實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加入了蒸氣龐克的科幻概念與在已經簡化的小說國與國之間的複雜關係,又更進一步精簡化,雖然這降低本作的深度,但同時也變成較好入手難度。
2003年《最後流亡》最一開始也是架構在安那托勒與度西斯兩國的戰爭,篇幅是《利維坦號戰記》的一倍,所以可以描寫更為詳細人物、國家關係和飛船設定,但在之後《最後流亡-銀翼飛夢》國家與陣營增多,卻也無法在篇幅之中做出詳細,導致不親切度提高。
《利維坦號戰記》為了讓動畫可以跑完三本小說的故事內容,在改編中有所取捨,甚至不惜改動一些複雜的角色成長線,而讓整題故事更順利進展,好處是故事的節奏從開始到結束都很平穩,壞處就是如果有看過原作,就會發現一些重要的角色消失,男女主角一些成長歷程也被弱化,變成突然就領悟或是本來就有一定的自我成長水準。
但我想《利維坦號戰記》至所以不讓原作粉絲排斥是它核心概念還在,基本故事設定也專注原作。對比同樣在2025年改編的韓國小說《全知讀者視角》受到原作粉絲劣評、單看電影群眾的好評的兩極化,我想就在於電影要為了視覺場面放棄核心價值,或努力在兩者之間博得平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