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025年全球經濟籠罩在不確定的陰影之下,國際能源總署(IEA)於7月發佈的《電力年中更新報告》卻揭示了另一個與此相背的現象:電力需求並未隨經濟放緩而減速,反而持續增長,其中各國的電力又迎來不同的供需格局。
全球電力需求強勁的背後:不只是復甦,更是轉型
根據報告,2025年全球電力需求預估年增3.3%,2026年再升至3.7%,遠高於2015–2023年間的2.6%均值。這一增幅雖低於2024年的4.4%,但卻顯現出不同的成長底層邏輯。
過往的成長多來自經濟週期推動,而此次則是由電氣化驅動的產業轉型主導。無論是冷氣普及與高溫帶動的住宅用電,抑或是資料中心擴張、電動車充電與高科技製造的產業用電,皆形成了多點開花的結構性成長模式。
中國與印度仍為全球電力主要的增長區塊,合計貢獻60%的新增需求。中國工業用電增速趨緩,但新能源車、生產電池與光電等新興製造業用電快速上升,服務業則因5G、數據中心與冷氣普及而強勢成長。印度則因電力基礎建設持續擴張與冷氣滲透率提升,預估2026年成長率將達6.6%。美國方面,資料中心與AI伺服器的崛起推動用電年增率至2.3%,明顯高於過往十年平均。
而歐洲則仍處復甦緩步階段,工業部門未見明顯反彈,電力需求主要來自住宅與服務業,但在碳排政策與產業外移壓力下,其用電結構正悄然轉型。
二、電力供給重構:風光崛起、煤退位、核能穩增
與需求面同步演變的是供給結構的劇變。2025年,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將首次在年發電量上超越煤電,象徵再生能源邁入主電源階段。預計2026年風光電占全球電力比重將達到20%,是十年前的五倍。
中國於2025年上半年單月新增太陽能裝置容量達92GW,並於5月突破總裝置1TW門檻,連同風電、核電三者合計發電占比已超過40%。印度則強化政策導向,風光發電年增25%以上,並新增核電機組以支撐基載。美國與歐洲的再生能源增長則面臨氣候不確定性考驗,水力與風電波動性高,需靠氣電與核能補足彈性調度。
煤電則進入結構性衰退期,2025年全球煤電年減0.5%,預估2026年續減1.3%。即便印度與美國在短期內仍有增長,但整體趨勢已不可逆。氣電與核電則持穩成長,各具支撐作用:前者補充再生能源波動,後者則提供穩定基載。
碳排趨緩,從高原到下坡的拐點
這場供需雙變革,也同步反映在碳排走勢上。電力部門碳排在2025年預計持平,2026年則小幅下降。中國作為全球煤電最大國,其排放已出現年減跡象,顯示出風、光、核加速成長對化石燃料的替代效果已具明顯規模。歐洲的碳強度降幅最大,2026年預估降至140g CO₂/kWh,為全球最低;中國則將由565降至505,美國與印度亦見溫和下降。
全球電力碳強度預計從2024年的445g CO₂/kWh,下降至2026年的415g,代表低碳轉型已跨越「僅靠再生能源增長」的階段,進入「主體替代與效率提升」並進的綜合策略期。
價格分化與負電價現象:市場靈活性成關鍵
電力市場的挑戰則體現在價格機制上。2025年上半年,歐洲、美國與日本電價因氣價與碳權上漲,年增30%–40%。德國價格直逼100美元/MWh,英國更接近115美元/MWh。與此同時,負電價頻率上升,然而在德國、西班牙與荷蘭,負電價時段占比高達8%–9%,反映出電網調節與儲能彈性不足的壓力。
反觀印度與澳洲,則因燃煤價格下滑與再生能源供應穩定,電價下跌5%–15%。印度甚至出現多時段接近零價位,顯示低碳與價格可共存,但需靠政策設計與供應安全雙重保障。
區域差異亦導致產業競爭力分化。歐盟重工業用電成本為美國的兩倍、中國的1.5倍,對本地鋼鐵、鋁業與化工產業形成長期外移壓力,也迫使歐洲加速儲能建設與電力市場再設計。
JOE : 電氣化浪潮,將使系統韌性的考驗
這場全球電力轉型,表面上是風、光、核的擴張,實則是一場需求結構、產業鏈重組與能源治理框架的全局變革。從資料中心、EV充電,到熱泵與AI晶片生產,影響到傳統電網、調度模式與價格設計,將面臨來自電力波動性與供需時差的巨大壓力。未來電力市場的核心問題,不再是「發不發得出來」,而是「發得出來時,接得住嗎?」
當需求側越來越「難以預測」、供給側越來越「難以控制」,唯有透過儲能、需求反應、虛擬電廠與跨區域整合,才能真正建立下一世代的能源系統,2025年,只是這場轉變的前奏。
簡單一句,我們該開始關注儲能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