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真實的對話
「我要跟你強調,存錢的重點就在於『先』存。先存到你想要的金額,就不要再動它,剩下的再做其他安排。」
「好聽明,你怎麼知道的?」
「經驗+常識+學習。」
「我覺得真的可以試試看。」
這段對話,來自我和一位自由工作者朋友的訊息往來。
他原本沒有固定儲蓄的習慣,但聊著聊著,他決定今天立刻去銀行開一個帳戶,存入第一筆「不動用的錢」。
這個過程讓我想起,很多自由工作者不是賺得不夠,而是沒建立穩定財務的結構。
現象:收入有高峰,存款卻常見底
自由工作者的收入常常像過山車:有時一個月進帳好幾筆案費,有時卻連基本支出都得掐著算。
問題是,當高峰期來臨時,我們很容易放鬆,覺得「反正之後還會有案子」,於是錢就隨著各種支出悄悄流走。
四個常見財務盲點
- 忽略稅金與強制支出
報稅季一到,才發現錢早被花光。
修正方式:每次進帳,先把 10%–20% 轉到「稅金帳戶」。 - 過度依賴下一筆收入
把未來的錢當今天的籌碼,是最危險的習慣。
修正方式:設定「零收入預算」,假設下個月完全沒收入,也能維持生活。 - 混用公私帳戶
生活支出、工作成本、儲蓄投資全混在一個帳戶,最後自己也搞不清錢花去哪。
修正方式:三帳戶原則——營運帳、生活帳、儲蓄投資帳分開管理。 - 沒有固定儲蓄習慣
「有剩才存」等於永遠存不了。
修正方式:先存後花,把儲蓄當成固定支出。
很多朋友就是在這一步卡關——直到你決定開設一個專屬帳戶,存下第一筆備用金。
觀念轉換:先存 vs. 有剩才存
很多人以為自己有在存錢,但實際上是「花完再看有沒有剩下來存」。
這種做法的結果,通常是永遠存不下——因為支出總是會找到理由把錢花掉。
真正能建立緊急備用金的人,採取的都是另一種態度:
先存錢,再用剩下的錢安排生活。
「先存錢,是守住安全感;有剩才存,是把安全感交給運氣。」
這不只是一個理財技巧,而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方式。
當你先把該存的錢「搬走」,你的花費會自動在可支配金額內調整;反之,如果你等到月底看有沒有剩,支出永遠會搶走儲蓄的位置。
立即行動:設定你的「備用金帳戶」
- 今天就開一個專屬的備用金帳戶(可用現有銀行或數位銀行)。
- 立刻轉入第一筆至少能支撐一個月生活的金額。
- 原則很簡單:這筆錢永遠不動,除非真正的緊急情況。
我希望我的朋友今天就轉入第一筆 5 萬元,並設定今年底要累積到 20 萬元,從此不動它,讓自己至此之後永遠成為『有錢人』。
沒錯,有錢人不是賺最多的人,而是最會守住自己錢的人。
行動檢查清單:今天就守住你的第一筆備用金
- 開帳戶
- ✅ 使用現有的銀行帳戶或數位銀行
- ✅ 標註名稱「備用金帳戶」或「緊急金」
- 設定目標金額
- ✅ 起始:至少能支撐 1 個月生活
- ✅ 中期:3–6 個月生活費
- 立刻轉入第一筆金額
- ✅ 當天完成轉帳,哪怕只是 5,000 元,也算正式開始
- ✅ 將這筆錢視為「不可動用資金」
- 自動化補充
- ✅ 每次進帳先扣固定比例(10%–20%)補進備用金帳戶
- ✅ 到達目標金額後,改將多餘部分投入投資或長期儲蓄
- 定期檢視
- ✅ 每季一次,確認金額是否達標
- ✅ 檢查帳戶是否誤用,若有,立即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