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注意到坂口恭平的《生存所需的行政事務》,有兩個原因。
一是它談的是「行政事務」;二是作者本身是一位創意人。
這兩個元素的交集,正是我這幾年思考的一個核心命題:我們的生活其實是由各種不同的工作組成的,而在這些工作中,有極大一部分屬於行政性工作。它們不只是輔助或支援,更是其他行動的基礎。行政,構成了秩序、節奏與可持續的條件。
從設計師到行政人員的身份轉變
我原本的背景是創意與設計。那段時間,行政事務是我極力避免碰觸的部分,總覺得它屬於另一個系統:繁瑣、僵硬、程序導向。設計之外的支援體系能處理多少就讓它處理多少,我只專注在輸出與美感。
但在進入國立教育機構、實際負責國際交流專案後,我開始直接面對各種行政流程與決策節點。工作範圍不再只是「完成一項任務」,而是包含協調多方、設計流程、應對突發、分配資源、確保整體運作邏輯順暢。
行政不再只是背景,它成為一種我必須親自面對的前景。
詞語與語境的轉譯
坂口恭平在日文書名中使用的是「事務」(じむ),而不是「行政」。這是一個重要的細節。
事務」在日文語境中,指的是一切為了讓事情得以運作而進行的日常性操作。它既可以指個人創作者的幕後管理,也可以泛指任何組織或社會實體中不可或缺的處理性工作。相比之下,「行政」在中文語境中更偏向體制、制度與管理階層,強調公共性與結構性。翻譯成「行政事務」,其實把這兩層含義結合起來——既是個人要處理的基礎性任務,也隱含著對體制運作方式的觀察與反思。
這讓我重新思考:「行政事務」作為詞彙的意義,或許不只是描述一種工作型態,而是一種生活邏輯的顯現形式。
處理的不是事情,而是方式
剛開始處理行政工作的時候,我對體制內普遍存在的「照做就好」態度抱持高度疑問。
上層交代什麼,下層就照規定執行什麼。流程固化、SOP僵化,許多環節的存在並未經過重新思考。這樣的運作邏輯,既缺乏彈性,也難以回應現實中的需求變化。
行政工作若僅止於「完成」而沒有反思,便很難真正發揮支撐作用。
我開始意識到,行政工作的重點不只在於事情有沒有處理完,更在於處理事情的方式是否合適。每一個流程的順序、每一次溝通的設計,甚至每一則訊息的語氣,都會對整體專案的節奏、人際互動與能量分配產生實質影響。
我逐步調整自己的操作邏輯:
哪些步驟其實可以整併? 哪些資訊可以預先整理以減少往返確認? 哪些語氣可以在第一封信中就建立足夠的信任與清晰度?
這些都不是繁瑣瑣事的堆疊,而是一種結構設計與節奏選擇。
行政是一種方法,不只是任務
我開始將行政視為一種方法,而不只是任務的集合。它的關鍵不在於效率,而在於「能否建立起讓事情順利發生的條件」。
這是一種結構性思考,也是一種創造條件的方式。
行政工作處理的是資訊、資源與人之間的流動。若能有意識地設計,就能讓它成為創意得以流通的通道。反之,若只是照表操課而無空間調整,那它就容易成為阻塞與倦怠的來源。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
行政事務,不只是維持秩序的工具,而是個體與社會連結、價值實現的結構支撐。
尾聲:重新認識「事務」
我們常說要做喜歡的事、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但若沒有一套與世界對話的日常實踐結構,這些理想往往會在現實中耗損。
行政事務,正是這個結構的一部分。
它不是為了壓抑創意,而是為了讓創意有落點、有節奏、有邏輯地被接住。
對我來說,這不只是職涯中的一段經驗轉變,而是對生活本身的重新認識。
行政事務,不再只是瑣事;它是生活的語法,是讓價值可以被看見、被使用、被傳遞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