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何倫碼(Holland Codes),也許也做過RIASEC人格職業測驗:
- R 實際型(Realistic)
- I 研究型(Investigative)
- A 藝術型(Artistic)
- S 社會型(Social)
- E 企業型(Enterprising)
- C 慣例型(Conventional)
這套系統誕生於1950年代,是當時用來協助美國年輕人探索職涯的職業興趣分類工具,直到今天,它仍然被廣泛應用於大學職涯中心、職業輔導、甚至自我認識的入門路徑。
它的確幫助我們劃分出「我可能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但對於當代許多新型態的工作者——特別是那些經常處在多重角色、創意職涯、自媒體、社群引導、情感照顧、轉譯設計等模糊場域中——這六種分類似乎已經無法完整描述我們是如何參與世界的。
我們不再只是要找一份工作,我們想要的是:
一種參與方式的自我認識、一套能說出我價值如何流動的語言。
這也是為什麼我創造了「四象限勞動地圖」這套系統。
一、從六型分類到四種勞動主軸:我們如何參與世界?
何倫碼從「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工作」切入,而四象限勞動地圖則從「你用什麼能量與世界互動」切入。
系統核心分類邏輯著眼重點

四種勞動類型:
- 體力勞動者:用身體與空間參與世界
- 腦力勞動者:用資訊與邏輯設計世界
- 情緒勞動者:用感受與共鳴維繫秩序
- 敘事勞動者:用語言與詮釋建構意義
這不是要「蓋掉」何倫碼,而是從更貼近當代工作的角度,補上一塊被忽視的拼圖:
勞動的「感受性」與「語言性」,也是一種產值。
二、何倫碼無法說清楚的事:感受是怎麼被轉譯成價值的?
你可以是藝術型(A),但你不見得知道:
- 你是透過轉譯情緒,還是設計節奏在創作?
你可能是社會型(S),但也不太清楚:
- 你是靠提供安全感,還是創造語言空間與他人連結?
這時候,「情緒勞力風格」就幫你切入更深一層的內部機制:
- 照護型:擅長穩定關係,提供信任感
- 轉譯型:擅長感受詮釋與語言轉化
- 引導型:擅長創造互動節奏與氛圍
- 設計型:擅長結構感受場域與流動系統
三、勞力不只是一種動作,它是一種價值傳遞的方式
這是勞動地圖最根本的信念之一:
你不只是做了什麼,而是你「怎麼做」與「如何讓世界因此不同」。
何倫碼告訴你你適合什麼職位, 但勞力地圖告訴你:
- 你是怎麼在那個位置裡承接他人、設計過程、建立信任與意義的。
四、為什麼我們需要新的系統?
因為我們的勞動,越來越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現場轉譯」。 因為我們的價值,越來越不是「憑履歷換來」,而是「從互動中流動出來」。
我們不只是用技能工作,我們也用感受在工作、用語言在創造、用邊界在保護、用節奏在合作。
這些勞動,需要被說出來,被命名,被交換。
結語:從分類測驗到能量敘事,我們的語言也該進化了
我並不認為何倫碼過時。它仍是一套有效的「初步分類工具」。 但我相信這個世代需要更多:
- 一套能敘述我們如何參與世界的語言
- 一張能看見我們價值流動與情緒能量的地圖
- 一種不只是職業,而是生活風格與選擇策略的勞動架構
這就是「四象限勞動地圖」誕生的理由。
讓我們不再只是被分配角色,而是能自我選擇參與方式、創造價值流動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