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章:在光影之間,賭上五年人生
清晨的攝影棚裡,陽光從半掩的窗簾縫隙灑落,落在桌上的筆記本與攝影機旁。蕭菊貞端著一杯還冒著熱氣的咖啡,凝視眼前的資料牆。牆上貼滿了半導體產業的新聞剪報、採訪摘要、歷史照片,密密麻麻像是一張巨大的拼圖。
五年前,她做出了一個看似瘋狂的決定——要拍一部紀錄片,追溯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在國際舞台上翻雲覆雨,並將焦點鎖定在台積電。這不只是影像工作,而是一場賭注。
有時候,紀錄片導演不是在拍片,而是在賭一個國家的記憶能否被留下。
第一章:問題的火種
一切的起點,是她在國外看到的一部紀錄片——內容關於美國科技巨擘如何崛起,如何主導世界產業鏈。
她心中忽然浮現一個疑問:「那台灣呢?我們的故事,誰來說?」
回到台灣後,她開始蒐集資料。半導體的專業知識龐雜又艱澀,製程、光刻機、奈米技術……每一個名詞背後都是工程師的心血與汗水。但在主流媒體裡,這些故事少之又少,只有冷冰冰的數據與股價起落。
她意識到,這是一段必須被記錄的歷史。
第二章:台積電,不只是公司
第一次走進台積電新竹總部,蕭菊貞感受到的是一種近乎神聖的安靜。玻璃大門後,是筆直的長廊與高效運作的安檢流程,每一位員工的腳步聲都像是精準計算過的節拍。
在會議室裡,她見到了幾位資深工程師。他們的語氣謹慎而專業,眼神中卻隱藏著對這份工作的驕傲。有人提到,凌晨兩點接到廠房緊急通知時,會毫不猶豫趕回去;有人說,產品良率的提升,不只是數字變好,而是背後有數百人連夜修改參數的努力。
對她而言,這不僅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群把「製造」當成信仰的人。
第三章:鏡頭前的沉默與真相
紀錄片拍攝最大的挑戰,不是拍不到畫面,而是拍不到真心。
在早期的採訪中,許多人對鏡頭顯得拘謹,回答謹慎得像在背稿。蕭菊貞學會先放下攝影機,與對方坐下來喝杯咖啡,聊聊家鄉、聊聊孩子的成長、聊聊當初為什麼選擇進入這個行業。
一次,在台南的工廠宿舍裡,一位年輕工程師談到父親生病時,自己依然得留在廠內守著製程。他的聲音很輕,但眼眶已經泛紅。那天的夜色格外深,廠房的燈光像星海一樣亮著,她知道,這才是真實。
紀錄片不是逼人開口,而是等他願意讓你走進心裡。
第四章:跨國的追尋
為了完整呈現台積電的故事,她的腳步遍及多國——從矽谷的創業咖啡館,到荷蘭光刻機巨頭的實驗室。
在阿姆斯特丹的一間小會議室裡,她見到了一位荷蘭工程師。他指著白板,像在講述一段冒險故事般,描述當年與台積電合作開發新製程的過程。那是一場技術與時間的賽跑,任何一次失敗都可能讓專案全盤崩潰。
他最後笑著說:「我們贏了,但只有彼此知道我們贏得多驚險。」
這些跨國訪談,讓她的鏡頭中有了更多層次——不只是台灣的努力,還有全球夥伴的共同搏命。
第五章:五年的長跑
拍攝過程中,她面臨過無數次資金不足、檔期延誤、受訪者臨時拒絕的挫折。有時,一個約訪要等半年,因為對方的專案機密無法提前曝光。
有一次,她帶著團隊在新竹拍攝到凌晨三點。冷風刮過停車場,攝影師的手凍得發麻,大家裹著外套仍瑟瑟發抖。但當工廠大門緩緩打開,一台滿載晶圓的運輸車駛出時,所有人都忘了寒冷。那一幕像是一場無聲的禮讚,象徵著一整條產業鏈的運轉。
她明白,這部片子不只是記錄產業,更是在記錄一群人的精神。
第六章:豪賭的背後
《造山者》這個名字,來自她對台積電與整個產業的觀察——他們就像在平地上堆出一座山,用時間、技術與人心一層層堆砌。
對外界而言,台積電的成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但透過五年的拍攝,她看見的是一次次接近懸崖的冒險——技術轉型的孤注一擲、國際競爭的暗潮洶湧、供應鏈每一次生死交關的抉擇。
所謂的穩如泰山,是無數次站在懸崖邊仍選擇向前。
第七章:首映夜的燈光
五年後的首映夜,戲院座無虛席。當片尾字幕緩緩升起,燈光亮起時,她看到有觀眾悄悄拭淚,有人神情專注地望著銀幕,似乎還沉浸在故事之中。
有人走過來握住她的手,低聲說:「謝謝你,讓我們看見自己。」
那一刻,她覺得一切等待與辛苦都值得了。
終章:留下的,不只是影像
對蕭菊貞而言,這部紀錄片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對話的開始。它讓更多人關注產業背後的人,讓世界看見台灣在科技版圖上的位置。
她知道,還有許多故事等待被記錄,而她仍會拿起攝影機,繼續在光影之間追尋真相。
紀錄片能改變的,不是歷史,而是我們看歷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