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傳統城鎮裡,都會隨著時間演變而自然形成或都市計畫裡劃設了該項用地(市場用地),而形成了所謂的「傳統市場」。而這些傳統市場,雖然同樣販售著日常食衣住食等用品,並非如同當今「連鎖超市」或「量販店」,是由單一企畫公司設置固定式或因著時序改變櫃位或花車等擺設模式,相反地,傳統市場的經濟行為、人際互動或環境空間,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徵或衍化與重組。同樣地,全台各地偶而會出現「市場改建」的案例,而學院裡的設計題目,抑或是畢業設計也常見此一市場重(改)建的議題性討論,也衍生許多值得探討的市場建築所隱含的「常」與「不常」,倘若未能掌握好這二者的話,往往見到的重(改)建後的下場,就是人氣不再、市場不復以往人們日常光顧的生活據點或路線之一,而呈現「散市」的窘境。
因此,在進行「市場重(改)建」之前,我們必須看到除了「新建築」必須賦予她新的機能或樣貌之外,還得先掌握其中顯於外或藏於內等等社會、人文或時間空間演變因素等等既有「凝固」建築空間所看不到的部份。
市場建築的「常」
市場不單單是空間形式問題,被視為一種多重協議形式的場所,既具公民維度也具經濟維度,是交流和傳播的空間。從國外案例中,我們也見到其公民維度,即少數族群或弱勢族群參與其中的可能性,例如年輕女性,在此其中找到機會,並建立社會資本,自發地改變日常路徑(Lucas,2024:79)。而由本土普遍台灣經驗來看,參與市場內經濟活動,無論是販售者或選買者的角色,大多以女性居多,而多以庶民階層為主,亦可驗證此一現象。
我們必須看見,市場建築空間的「常」,即其空間的感官體驗豐富,包含空氣、群眾和商販手推車等多種媒介,這些元素共同影響了市場的節奏和氛圍。因此,在建築專業領域,應該承認非專業建築師在空間創造中的貢獻,並探討他們的合法性與專業性,正視市場建築不僅僅是結構,還是空間的定義與交流的媒介,這在市場攤位的設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介於建築實質與非實質之間的介面,是如何被調適以增強交流性,這一概念可以從平庸建築的分析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市場建築的「不常」
相關於「凝固的建築」本體,市場含有經濟人類學所述及的社會生產體系在經濟活動中的核心角色,這就必須看見其作為一處重要場所的流動性和時間性維度的變化(Lucas,2024:68)。亦即,此一場所如何建立起互惠和信任交易原則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考慮主顧人際關係、地緣路徑、生活計畫等社會性建構內容,是無法清楚地理解經濟活動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此外,傳統市場裡的攤位及手推車之實用性,乃經由經年累月地調整後而得的「智慧結晶」,這也是當前制式家具或隔間無法應對做到的彈性變化,再加上有著「模組化」手推車,其設計與變化是非常靈活的,這與凝固/穩定的建築形體成為強烈的對比,因此,我們應當將市場研究中,應理解不同銷售模式如何影響買家的決策過程,並考慮如何將建築視為一種社會結構而非僅僅是物理空間,是設計有效商品展示的關鍵。進一地說,我們可以探索當代建築的表面和連接複雜性可以通過流出、擦除、最小化、拆散和分解成粒子等策略來實現(Lucas,2024:86)。
當前市場建築之「重(改)建」思考與警惕
「市場改建」所涉及的議題,實在廣泛且複雜,有時候覺得不單僅是「空間規劃或設計」的問題而已,還是一種社會改造的過程。而這其中所牽涉到的建築脈絡類型為「傳統市場」,其與後來所形成的「超級市場」或「連鎖量販店」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也大概很難被完全取代。
綜歸自身經驗與案例後,我覺得「傳統市場」的改建,至少有下列幾個重要設計議題:
- 傳統市場的「集結成市」與當地居民生活方式與產業型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是一種日常生活習慣與路徑的範圍,因此,「改建行動」勢必切斷其原本關聯;
- 「改建後」能否回復原本的銷售活動力?但綜觀許多案例,通常不是如此。因為我們若是將之視作僅是「空間設計」的話,則無法重建(回復)原有的人際網絡,這正是「傳統市場」之所以不同於其他類型市場的關鍵所在;
- 以往僅以功能性或歷史演變(脈絡化)下所產生的「傳統市場」,通常沒有仔細或周合考量到當前環境衛生的要求,再加上年輕世代漸漸長大成為主要消費族群也不再以傳統市場為主要採買場所。因此,傳統市場的日益衰敗現象,遂成為各政治勢力在提振舊市區商圈時,屢屢被提出且應該要改造的重點場所,若再加上不時「翻滾的」商業開發等「想像利益」摻雜其中時,那「傳統市場」就會被「整合納入」一種新的商業開發案中...然後,「失敗的案例」就屢見不鮮,見怪不怪了。
- 在2024年6月5日於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節目以「3年減少15%公有零售市場,沒落原因為何?|傳統市場的價值與危機」亦點出當今傳統市場特殊性與沒落因素:例如欠佳的通風和衛生條件、有待提升行銷行力提升、應強調在地社區感/人情味與新鮮在地食材、彰顯老舊市場建築的文化價值、網路購物世代興起的挑戰等等,這些有則必須透過計畫投入或指引而獲得改善,有則必須以商圈再造自主創造新型態模式,以因應未來消費型態的瞬時變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VsfDmTioc)
==參考文獻
Lucas, Ray(2024),《給建築師的人類學:社會關係與建成環境》(Anthropology for Architects: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20,潘曦、耿涵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