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與社交媒體的時代,我們的日常對話中已經很難不見到一串 表情符號/繪文字(emoji)或 網路流行語。有人認為它們只是裝飾,讓訊息更有趣;但語言學家卻開始意識到,這些符號正在悄悄改變人類的溝通方式,甚至影響語法結構。

Emoji 的符號從輔助情感逐漸演變成多模態情境語言
|從符號到語言
Emoji 最初是作為情感輔助工具,用一個笑臉代表快樂、用一顆心表達愛意。但隨著使用習慣的演化,它們開始承擔語法功能:
- 替代文字:「今晚 🍕?」取代「今晚要吃披薩嗎?」
- 表態與修辭:結尾加一個 🙃,能讓一句原本直白的話帶上反諷意味。
- 多義與隱喻:🍑 不再只是水果,而可能代表身體部位;🔥 除了火焰,也能形容「很棒」、「很辣」。
這些符號的多義性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使它們成為一種「半語言」,介於圖像與文字之間。
|網路用語的語法革新
除了 emoji,網路文化中的「梗語」與「變形語法」也在重塑書面溝通方式。
- 重複與延伸字母:如「好棒~~~」用延伸表達情緒強度。
- 語音模擬:用「咩」代替「嗎」、「偶」代替「我」來營造口語感。
- 語法斷裂:用斷句製造幽默或戲劇效果,例如「今天好累。累到不想做人。」
這些變化不只是嬉戲,而是網路社群建立語言身份、區分內外群體的方式。
|符號學分析:Emoji作為新興符碼系統的三層意義
以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與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號學理論來看,emoji 是一套正在被全球化語境塑造的新興符碼系統,它的意義可分為三層:
- 能指(Signifier): 指符號的物理形式,例如 😊、🔥、💀 的圖像外觀。這是可見、可識別的部分。
- 所指(Signified): 指我們理解到的基本概念,例如 😊 = 快樂、🔥 = 熱或很棒或很辣、💀 = 死亡或極度驚訝。不同文化可能對所指有差異,例如💀在西方多聯想到死亡,在某些網路語境則表示「笑死」。
- 文化意涵(Myth / Cultural Connotation): 這是巴特所說的「神話層次」,即符號在特定文化脈絡下附加的隱含意義。例如,🍍在夏威夷文化中可能象徵熱情好客,但在某些線上社群中,可能與政治符號或特定事件相關。
Emoji 的力量在於它可以在不同層次間靈活轉換,同一符號在不同社群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這種多義性讓它成為一種高度動態、依賴語境的語言形式。
|語言學視角:新型語法與多模態溝通
傳統語言學分析多集中於文字與口語,但數位溝通正在引入「多模態」(multimodal)特性:文字、圖片、符號、動態 GIF 共同構成意義。
在這種模式下,emoji 的位置、數量、搭配,都能影響語義。例如:
- 「我不生氣🙂」→ 帶有被動攻擊的意味。
- 「我不生氣 😂」→ 轉為輕鬆自嘲的氛圍。
|文化與語言的互相塑造
Emoji 與網路語言的擴散,反映了現代社會對即時、情緒化、全球化溝通的需求。由於圖像能跨越語言障礙,它們也在全球化語境中扮演「共同語」的角色,雖然文化差異依然存在,😂 在某些文化是喜悅,在另一處可能是尷尬。我們或許正見證一場語言革命。Emoji 與網路用語並非取代傳統語言,而是在補充、延伸,讓溝通更接近人類多感官的本質。當下一次你發出一個 🐸☕(青蛙 + 茶杯)的時候,別忘了,你正在使用一套全球通行、持續演化的語言系統。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