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腦中思考時,你聽見的是什麼?可能是你熟悉的母語。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它或許還在悄悄塑造你看世界的方式。這正是**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的核心思想——語言影響,甚至決定了人的思維與世界觀。
|薩丕爾與沃夫的觀點
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也在不斷發展。這不僅是因為科學的進步,也是因為技術的進步。從5000年前巴比倫人和埃及人發明的古老日曆,到重力驅動的機械鐘,再到15世紀出現的便攜式時鐘……,一直到我們今天擁有的批量生產的鐘錶,我們在計時工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即使是這些工具也無法阻擋不同文化語言中時間概念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內容。不同語言中時間的表達有何不同?不同語言如何看待時間? 20 世紀初,美國語言學家 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與他的學生 班傑明.李.沃夫(Benjamin Lee Whorf)觀察到,不同語言在詞彙與語法上的差異,可能導致不同文化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差異。
他們的理論可分為兩種強度:
- 強相對論(語言決定論):語言結構決定了人類能思考什麼與如何思考。
- 弱相對論:語言影響人的思考方式,但不完全決定。
|語言如何影響思維的例子
為什麼不同文化中時間的流逝並不相同?我一直對不同文化如何看待時間以及他們如何擁有完全不同的社會時鐘感興趣。在某些文化中,人們用距離來思考時間,而在其他文化中,人們用體積來思考時間。有些文化將時間表示為線性的,而有些文化則將其表示為循環的。
- 顏色感知
研究發現,某些語言對藍色與綠色沒有分開的詞彙,使用者在辨別這兩種顏色時反應更慢。 - 空間方位
澳大利亞的 古古伊米吉爾語(Guugu Yimithirr)語言沒有「左、右」,只有東、西、南、北。這使得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隨時定位方位,培養出精確的空間感知能力。 - 時間方向
英語將時間視為從左到右流動,而希伯來語使用者更傾向將時間視為從右到左排列,與其書寫方向一致。
|語言與文化的互動
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文化交織互動。文化塑造語言的詞彙與語法,語言又反過來影響文化成員的思維模式。比如:愛斯基摩語中對「雪」有多種不同的稱呼,這反映了雪在其生活環境中的重要性,也讓他們能在交流中更細緻地描述不同種類的雪。

姜峯楠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Story of Your Life)以決定論、語言和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來探索故事
|爭議與現代觀點
**薩丕爾–沃夫假說**並非沒有爭議。部分心理學與語言學研究指出,人類的認知能力並非完全由語言限制,非語言的思考與感知依然存在。現代觀點多傾向於「弱相對論」——語言不是牢籠,而是一副透鏡,它不會封鎖你的視野,但會影響你首先注意到什麼。
語言就像一副無形的眼鏡,我們常常忘了它的存在,卻透過它去觀看世界。**薩丕爾–沃夫假說**提醒我們:學習一門新語言,不只是多了一種表達方式,也可能是為你的大腦安裝一副新的濾鏡,讓你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