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情境喜劇(sitcom)時,你一定聽過那種背景裡的笑聲,有人講了句機智的台詞,畫面外立刻傳來一陣哈哈大笑,有時還伴隨掌聲。這種「笑聲機」(canned laughter)幾乎成了美式喜劇的標誌。但它的目的,其實不是讓你真的覺得好笑,而是告訴你:這裡是笑點。
|笑聲機的誕生:電視實驗的副產品
故事要追溯到 1950 年代的美國電視黃金時代。當時的情境喜劇往往現場錄製,觀眾的真實笑聲會被收音進節目裡。但問題來了,現場觀眾的笑聲常常忽大忽小、不夠整齊,甚至有人沒聽懂笑點,讓笑聲出現尷尬的空檔。電視工程師查爾斯.道格拉斯(Charles Douglass)為此發明了一種機器,能將預錄的笑聲像音效一樣插入節目中。這種「罐裝笑聲」(Laughter track)也稱背景笑聲既可以修飾真實笑聲,也可以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完全人工添加。

「罐頭」的美式英文稱為「can」,由於錄製好的笑聲、音樂等播出來總會是千篇一律,就好像罐頭食品吃起來總是同一個味道一樣,所以這種笑聲被稱為罐頭笑聲(canned laughter)。
|心理暗示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在群體中更容易被「情緒傳染」影響,如果周圍的人在笑,你也更可能笑,或至少露出笑容。在電視機前的觀眾雖然是獨自觀看,但罐裝笑聲創造了一種「你正在與一群人共享笑點」的錯覺。這種情境提示(cue)幫助觀眾判斷哪些台詞是節目的重點。
|好笑還是好煩?
笑聲機的效果毋庸置疑,但觀眾的態度分歧很大。對部分人來說,笑聲讓氣氛更熱鬧,也減少冷場感;對另一些人來說,它反而像是在「指揮」你什麼時候該笑,甚至干擾幽默的自然節奏。隨著電視語言的變化,近年許多喜劇(如《The Office》(2005)、《Parks and Recreation》(2009))選擇取消罐裝笑聲,改用類似紀錄片的手法,讓觀眾自行捕捉幽默。
罐裝笑聲不只是音效,更是一種文化符碼。它反映了早期電視製作對「觀眾反應」的高度控制,也顯示娛樂工業如何將幽默格式化、標準化。它是一種溫柔卻明確的提示:你現在應該進入『笑的模式』。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