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凱爾.切卡
譯者:黃星樺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08
eISBN:9786267645024
ISBN:9786267645048
字數:259,798
不得不說這本書寫得真的超級長。作者用很平易近人的文字以及非常全面的角度來論證他的觀點——也反覆強調了很多相同的概念,所以我幾度看到睡著;囉嗦歸囉嗦,我還是蠻喜歡的。
閱讀的期間它確實影響到不少我看待創作的角度。我會開始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歡某個作品、以及這些作品是否也是演算法高度影響下的創作結果?某些音樂雖然好聽,聽久了卻令人煩躁,或在聽完之後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遇到了以上的問題。
說到音樂,據作者說,串流音樂平台其實不是真正替每個人客製化歌單,而是將每個人和每首音樂分類,歸納出「你這個分類的人應該會喜歡聽這個分類的音樂」。所以就算努力跳過討厭的歌、手動播放喜歡的曲子,只要我被歸類的還是同一個分類,自動播放的結果就還是會受到同一個分類裡其他使用者的喜好所影響……我有一種強烈被背叛的感覺(氣
……回歸正題。某方面來說我是帶著假定前提在讀這本書的,所以我會很認同作者的論述,甚至可能帶有超譯的成份在。可是某些內容講出來的話會暴露我憤世嫉俗的一面,所以心得整理起來特別棘手w
首先關於大眾。我心目中的大眾常常是求好求快、沒什麼耐心,近幾年對各種事物的評論有越來越不留餘地的趨勢。反觀創作者雖然被期待可以不受市場影響而走出自己的路,事實卻是這個時代的大眾喜好很容易回過頭來影響到創作者的走向。
這種現象或許多少跟一切事物的娛樂化有關。現在世間一切的娛樂化是這麼理所當然,以至於大眾在面對創作時的態度經常是「作品應該要討好自己」,否則它就不是一個好的作品。
但作品的優劣與個人的喜好其實是兩件事情,能夠將兩者分開看待,去理解超出自我喜好的作品——過去我和少數親友提過——這些人被我視為「擁有對作者的一份心意」。但現在能夠擁有這份恩惠的人真的很少,所以創作者不得不因此做出調整、討好更多的大眾;因為流量可以換錢,而創作者需要收入。
在以上的交互作用下,產生了大量的安全牌被打出,也就是類似的創作被複製貼上,同時連帶影響到某些創作手法的盛行。例如作曲家常把樂曲的副歌壓在開頭,小說創作也會強調開頭一定要足夠吸引人、以及要維持頻繁的更新速度等等,背後難免都有相似的原因在。
前一陣子看到有人在討論最近二次元的角色審美趨向單一化,而不再像以前會區分高矮胖瘦的特徵,其實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因,讓人蠻感慨的。就這一點來說,我這兩年超級喜歡的《迷宮飯》真的是很令人驕傲!
……好喔我再離題一下www
忘記在其它地方的哪裡看到了,有人指出藝術是一種探索新世界的行為:藝術者將探尋的結果帶回給大眾,讓大眾感受到非日常的體驗與情感。我認為不只是藝術,同樣的概念應該也可以套用到所有的創作領域。
雖然也有一種說法指出這個時代裡早已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新的」、「未曾有過的」,可是我個人認為創作者在精神上保持上述理想仍有其必要;這個理想當然會與現實面做出取捨,但不應該完全捨棄。因為創作者對外呈現的是「作品」,但從更本質的角度來說,創作者賣的其實是自己獨特的「品味」。
可是一個人的品味是否真的是自己所培養出來的?還是演算法說的「你可能喜歡」、「大眾可能喜歡」、「所以你也喜歡」?隨著我們受演算法影響的程度加劇,一昧地被動接收推播到眼前的結果,問題的答案就可能越來越模糊。而當創作者的品味與大眾越來越同質,或者是做出了越來越多的品味上的妥協,就會導致更多同質的作品出現;然後就像是通貨膨脹一樣,這些作品的價值相對地就變稀薄了。
當然在這個時代裡,已經沒有什麼是完全不受到網路所影響的了,要撇得乾乾淨淨實在不太可能。我們只能在能夠努力的範圍裡提點自己,應該要不忘持續有意識地選擇,而非被動接受;要好好珍視自己獨特的品味,避免人云亦云,並且獨立去思考每一件事物背後真正的價值、以及每一個行為的真正意義。
很麻煩呢www
因為現在這個世界實在是變得太過麻煩了,所以作者緬懷了不少過往的美好時光。意外的是作者好像跟我同年——雖然是歐美人,不過我們的成長歷程有高度重疊,包含開始使用網路的時間、曾經體驗過的封閉而安寧的網路環境、日本文化等等,都讓我覺得非常親切。
只是那些終究都回不去了,當我們開始歸納出某一個時代的誕生,就代表有前一個時代開始逝去。我和作者大概就是逝去的那一個時代的人。但至少我是覺得還蠻慶幸的。因為我們的下一代從出生起就要面對資訊爆炸,還得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何謂專注。這我可能沒有辦法。
話說回來(到底要離題幾次www),在演算法以廣告收益為前提的保守邏輯之下,內容資本的重要性無疑超越了文化資本;最優先被推播的往往都是已經確保許多人會接受的內容,而人們在接收這些資訊的同時也會變得越來越麻木。於是大眾淪於徒有形式的消費主義,受到資本主義所剝削也只是剛好而已。好比打卡文化的盛行,就是這種價值觀下的產物。
巴特(Roland Barthes) 在一九六七年寫過一篇文章宣稱「作者已死」,但現在作者非但沒死,反而搖身變成了眾人注目的焦點,作品本身倒像是死了一般。
同質的主流文化可能會壓迫到其他非主流,導致全球的文化變得越來越同質。以作者常舉的例子來說,就是如今世界各地都充斥了許多裝潢很像的咖啡店;作者在文中稱它們為「通用咖啡店」,而願意買單的人則為「全球通用消費者」。但當市面上充斥著一樣的東西時,某些非主流的文化就可能喪失了與潛在受眾接觸的機會。它們的潛在受眾可能因為從來沒接觸過某些作品,因此也不知道自己原來會喜歡這些類型。
我覺得文化補助存在的用意有一部分就是為此做出預防。就像是某些語言需要特定人為介入去予以保存——但要說這些語言的消失是否真的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其實影響應該不大,只是站在民族記憶以及多元文化的角度,我們都會希望它能夠好好留存。
類似的事情《扁平時代》裡也有提及。作者表示如果我們要減少演算法對我們的影響,人為推介仍有其必要。好比書店裡負責選書的店員、展覽策展人士、各種人為所選出的獎項等等。前面所提到的補助也是一樣的道理。還有品味值得信賴、又願意分享各種愛好給我們的親朋好友,也是令人心懷感激、必須好好珍惜。
這些經由人類思考與篩選後的結果,與演算法的計算相比之下會有著根本意義上的不同。當然我們同時也必須承認人為推介的標準一定會有自己的偏頗。好比創作補助甄選的條件可能不單單只是創作者的實力與作品的市場,有的時候其用意也在於替整體文化的發展指出一種方向性的參考。
之所以會說到這個,是因為前一陣子剛好看到有人在吵文化補助的事情,大意就是說些被補助的作品也不怎麼樣……這種言論其實就是我前面所說的那種「求好求快」的一種。但任何事情本來就都會有所偏頗,就算是演算法也一樣;要知道,不會有什麼能夠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標準啦w
是說作者對於人為篩選的這一部分論述經常讓我想起小島秀夫的《創作的基因》。我其實沒想到我幾年前讀的書,竟然可以讓我一直惦記到現在,還引以為鑑。小島秀夫在書裡面提及,他認為自己遇到好作品的機率大約只有一成,但他還是會親自去挑選自己要接觸的每一件創作,藉此鍛鍊自己的眼光,然後期待著那一成的中獎機會到來。
我還是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蹴可幾的。創作者要創作出好作品也是,作為一般人要遇到自己喜歡的創作也是。就算投入了時間與心力也不一定都會有好的結果,但真正可貴的事物終究是會值得那些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