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當世人仍籠罩在核戰陰影之下時,遊戲設計師達納·隆巴迪(Dana Lombardy)在《Conflict》雜誌第四期中發表了一款名為《NORAD》的遊戲 。當時的戰棋遊戲正處於演變之中,隆巴迪等設計師們不斷嘗試突破傳統界限。這款遊戲被賦予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稱號——「核子跳棋」(nuclear checkers),這個稱號巧妙地暗示了其看似簡單的機制下,所蘊含的深刻主題。

NORAD 1973 edition
在 1970 年代初期,現實中的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正經歷著重大的戰略轉變 。主要的威脅已不再僅限於長程轟炸機,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崛起使得傳統的防空系統顯得日益過時。這導致了對傳統空防有效性的重新評估,並逐漸接受了「相互毀滅保證」(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的恐怖現實——即任何一方都無法在核子交換中真正「獲勝」。1973 年,NORAD 協議本身在未經修改的情況下延長,這表明當時正處於一個謹慎適應而非激進變革的時期 。
部隊組成也充滿了欺騙性:蘇聯玩家指揮 24 個「真實」轟炸機單位和 4 枚潛射飛彈,以及 8 架旨在引誘美國防禦的誘餌轟炸機 。美國的防禦則由 16 個戰鬥機單位(包括 4 個加拿大單位)和 5 個「真實」地對空飛彈單位組成 。誘餌的關鍵作用和「撲克式」的虛張聲勢 至關重要——美國玩家準確猜測哪些來襲單位是「真實」的、哪些是誘餌的能力,是成功的關鍵。
遊戲的勝利條件及其內在的悖論也值得深思。蘇聯的目標是摧毀價值 100 點或更多點的城市(城市價值範圍從 5 到 9 點)。這通常需要轟炸 12 到 19 個城市 。關鍵且令人不安的是,如果蘇聯的總分低於 100 點,美國玩家「獲勝」,但卻附帶一個嚴酷的警告:「美國仍然被摧毀」。戰略深度也體現在美國初始兵力部署的重要性上。例如,過度防禦西海岸可能會保證蘇聯獲勝,因為大多數高價值目標都位於落磯山脈以東,使該地區成為戰略支點 。

NORAD 3 map
2024 年,BANZAI 雜誌推出了《NORAD》的第三版 ,中黑靖(Yasushi Nakaguro)的貢獻也舉足輕重,他整理了新規則,並增加了「蘇聯本土防禦部隊和北約擴充遊戲的新規則」。這些新增內容深化了戰略選擇,將遊戲範圍從單純的美國防禦擴展開來,並引入了新的決策層次。為了提高可玩性,新版還包含了附圖的英文規則書,其中包含可選規則和達納·隆巴迪 1973 年的設計師筆記 ,提供了歷史背景和現代可玩性。

Banzai magazine's NORAD
一款最初於 1973 年出版的遊戲,在 50 年後不僅被重印,而且得到了顯著的擴充和增強 。新版中,特別是美國攻擊蘇聯的設定以及中黑靖為蘇聯本土防禦和北約擴充所添加的規則 ,並非僅僅是表面上的改動。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遊戲的戰略格局,使其從純粹的防禦模擬轉變為探索相互毀滅的全面、恐怖影響。這反映了比 1973 年初始設計時更為成熟和對稱的核衝突理解。
《NORAD 3》持續作為冷戰漫長陰影的有力提醒,以及核威懾持久且往往令人不安的教訓。它能夠將複雜的地緣政治焦慮和戰略困境,提煉成一種易於理解卻又引人深思的桌面遊戲體驗。這是一款在遊玩過程中,仍能引發玩家思考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