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櫃,總是比我們想像的更有生命力。
它會默默膨脹,像頭髮一樣,不知不覺就長到亂成一團。自從搬到倫敦的兩年多,我的衣櫃從最初的幾件必需品,變成塞滿五十多件衣服的小型倉庫。
在短短兩週內,男友決定回倫敦並打算長期留在這裡。雖然同居計畫暫時擱置,但斷捨離這件事還是要繼續前行。其實,我要處理的物品還有很多,其中最讓我頭痛的一定是衣服。上一篇〈36歲又開始斷捨離 — 斷捨離記事〉提到,我最需要的是「斷物慾」。一個人在倫敦住了兩年,已經囤積了許多衣服。身體只有一個,但時尚單品卻累積了五十多件以上。愛美之心人人都有,在網購如此便利的情況下,今天打折、明天上新,每件新品看起來都很好看,不買好像很可惜。但這正是現今可怕的消費觀念:得來太容易,要真正珍惜的物品卻少之又少。
自從來到英國後,我的購物觀念也有了不少改變(好吧,我偶爾還是會在 SHEIN 上買些便宜貨),但現在的我更樂於購買二手衣物並注重品質。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精緻衣櫃,並且堅守「買一件新衣,就要和自己 5~10 件舊衣說再見」的原則。這不只是為了控制衣櫃數量,也是讓自己更清楚什麼是真正值得保留的單品。這篇就和大家分享,我在倫敦處理不要衣物的幾個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如何幫我一步步打造出更純粹、實用又耐看的衣櫃。
我在倫敦處理不要衣物的 5 個方法
1. Vinted
在歐洲,對二手用品的態度與香港不同。香港買二手衣屬於小眾文化,但在歐洲則相當普遍。最熱門的二手平台一定是 Vinted。

我對 Vinted 的感情可以說是滿滿的愛,因為真的很好賣。短短兩年多,我已經賣掉超過 50 件物品。在你心中可能是破爛,但在別人眼中可能是寶。因為並非以賺錢為目的,所以我賣得不貴,最貴不過 10 鎊,有時甚至 1 鎊就出清。我喜歡 Vinted,因為它支援多種郵寄方式、買賣保障完整,而且可上架的品項越來越多。
對我來說,如果一件衣服狀態還很新,倒不如先放到 Vinted 賣掉,賺點零用錢更好。不過我有個原則:如果兩個月都賣不出去,我就直接捐掉。因為 Vinted 出貨通常很快(多數是一週內成交寄出),如果一件衣服很久都只有人收藏(fav)卻沒有下單,那基本上就很難再賣出去了。
以我的經驗,只要不是 H&M、Primark、Bershka、ASOS 這類快時尚品牌,而是稍微再高一點的牌子(像 Zara、Mango),成交率就會高很多。有趣的是,SHEIN 和淘寶的單品有時候反而比 H&M、Primark、Bershka、ASOS 還要快賣出。
缺點是偶爾會遇到殺價殺到離譜的買家,但作為買家,也能在這裡找到狀況極佳的小眾品牌單品。未來我還是會繼續用 Vinted 來維持我的精緻衣櫃。
Vinted 官網:https://www.vinted.co.uk/
2. Depop
Depop 與 Vinted 類似,但風格偏向 Y2K 與中古服。如果你賣的是這類品牌或風格,很快就能找到買家。甚至有人靠 Depop 專職賣衣賺錢。

與嚴打商業行為的 Vinted 不同,Depop 對於非實拍的商品照片接受度更高。我偶爾會在 Depop 上修背景,但因為我本來不是 Y2K 風格,所以至今只賣出 3 件,還都是比較小眾的款式。
Depop 官網:https://www.depop.com/gb/
3. Charity Shop

倫敦及英國各地都有很多 Charity Shop,如果你懶得拍照、寄送,也不在意賺取零用錢,可以一次把衣物送去慈善商店。好處是,這些物品能幫助不同的社群,也不用佔據你的空間。比較知名的連鎖品牌包括:Oxfam(全球最大慈善商店之一)、British Heart Foundation(心臟健康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癌症研究)、Barnardo’s(兒童慈善)、Sue Ryder(臨終關懷與醫療援助)等。不同店鋪的收貨標準和偏好會略有不同,有些特別偏愛品牌服飾與狀況良好的家品。
4. Donation Box / Clothing Bank

如果不想特地跑去 Charity Shop,也可以把衣服投入 Donation Box。只要在地圖上搜尋,找到離你最近的箱子就行。常見的機構有 Salvation Army、TRAID、TKMaxx、Primark 等。
5. 上門收衣(免費)

我目前只用過 TRAID 的上門收衣服務,覺得很不錯。只需預約時間與袋數,就會有人上門收走,非常適合不想外出、又有大量衣物要出清的人。
總結
斷捨離不是一次性的整理,而是一種持續的生活習慣。對我來說,精緻衣櫃並不等於多,而是留下真正合適、值得穿的衣物。無論是透過二手平台找到新主人,還是直接捐贈給慈善機構,這些方式都讓衣服重獲價值,也讓自己的生活空間更乾淨、輕盈。未來我依然會持續這樣做,因為斷捨離不只是清空衣櫃,更是替自己和環境留下一份呼吸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