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書名,我也想像過,這是不是會分享許多做家事省時省力的小訣竅,閱讀後才發現,比起如何把家事做好,我們更需要深思的是每個家庭對「家事」的需求,該如何選擇才能更貼近適合的生活模式,真正解放對於家事的壓力和負擔。
所謂家事,有90%以上都是一種「維護」作業。
家事的刻板印象?
完美收納、常備菜、料理三餐、衣服滿了再一次洗⋯⋯等等,還有哪些是你對家事的刻板印象呢?過去那些我們對「把家事做好」的執念真的是正確的嗎?讓我們一起看看山下英子老師怎麼說。
關於收納:收納才是讓家事變得麻煩的元兇
首先,我們要先理解,擁有一件物品的成本是:物品本身+勞力+時間+空間,而收納品,也是一個物品一定有許多人看過居家空間那些同色同款一致的收納品,讓整個空間變得非常簡潔,於是買了收納品,希望能把雜物全部納入收納盒,讓視覺降噪,但是,人對於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容易忘記,把雜物放入收納用品之後,東西會暫時從視野中消失,接著便產生了遺忘的物品。
添購收納品的初心是想要減少「雜物」、「看起來亂」,但為了這些目的,增加了收納品、增加了物品維護的成本、增加了取物動作數,在付出這些成本之後,有讓生活變得更有效率嗎?
如果沒有的話,那你需要的不是增加收納品,是做一次真正有意義的整理收納:減少物品、篩選需要的物品、嚴選喜愛的物品。
關於「總合型家事」:累積到一個程度再一次做比較省事吧?
衣服累積到一桶再洗吧、這些先丟著假日再一起收拾吧、碗放到晚餐再一起洗吧,「累積完再一併處理」這種心態稱為「填滿想法」。
「綜合型家事」會增加心理壓力,比較接近「被緊迫的時間追趕的壓力」,因為水槽滿了、洗衣桶滿了、地上沒有路可以走了,所感受到「不得不整理」的心理壓力,而又因為事務繁雜而需要空出一段時間、精力而累積的「疲憊感」,而這種情緒上的負擔很容易會成為我們前行的阻礙。
案例:小美因為前一天制服沒洗,心裡認為還有一套在衣櫃,事實上兩套都沒有洗,因此在早晨時翻找乾淨制服未果,只能穿著未洗的制服出門。
- 她出門遲了 → 匆忙中忘了帶早餐 → 上學路上情緒煩躁。
- 因為沒有吃早餐,狀態不佳 → 小美心情受影響,考試表現不佳 → 影響考試成績
- 這一整天的學習效率都下降。
一開始只是「沒有洗衣服」這個小小的疏忽,卻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了一整天的效率和心情,實在是得不償失。
如果未完成的家事容易造成你的「煩躁感」、「焦慮」,那一定要記得,守護生活的秩序,遠比節省分次家事所省下來的時間還來得重要。
關於料理:一週菜單不一定真的省事
乍聽之下可能會感到困惑,提早規劃並安排菜單和備菜,提高了做菜的效率,也降低了每日規劃的壓力,為什麼不一定省事呢?
我也曾安排過一週菜單,在固定的時間規劃菜單,並在固定的時間採購食材,對於我這個食慾較為穩定的人來說,有計畫地安排健康營養的餐點,不僅能夠節省時間也能夠均衡飲食,不過當我想把這套系統套用在家庭上,卻遇到了重重阻礙。
為什麼會有這個狀態呢?
書中提到「吃」是人的基本慾望。無論食材多麼安心安全、營養豐富,若無是本身的慾望,彼此也只會產生「不合」的感覺。
我們忘記考慮到的變數是「人」和「情緒」,不一定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會在固定的時間段感到固定的飢餓感,因此份量會被難以規劃,有時遇到了值得慶祝的事情,也會想要去餐廳聚餐,若是總想著冰箱的菜還沒有吃完,是否營養均衡,那就成為了食材的奴隸,放下完美的執著,才能好好和家人享受飲食的樂趣。
同樣的概念會延伸到「多件優惠」這個議題,總想著為了未來而囤貨,但人其實都是喜新厭舊的,即使有了庫存,也會想要買新的,最後就有可能為了早點消耗完庫存量而奢侈地使用庫存品,當初多件優惠所省下的小錢,可能就不知不覺地浪費掉了,還不包含所負擔的空間成本和維護成本。
關於節省:要做好「小事節約」需耗費龐大的精力
計算各種信用卡的回饋、在不同的商店累積點數、為了省下維修費而自學、為了省錢而自己料理⋯⋯看得出來有許多人都為了『省下金錢』而十分努力,我們為了「小地方節省」、「小地方節能」,反而容易更加浪費。為了節省,又要「以創意節約」又要忍耐。收納術如此,綜合型家事亦是如此。為了達到節省的目的,實際上反倒付出更多時間、空間和勞力。
關於這一點,我在維修費上特別有體悟,過去在公司上班時,曾有一次洗手台的水龍頭漏水,因為請水電師傅價格較高,老闆就想著不如自己維修看看,於是就放下手邊所有工作看起了教學影片開始鑽研如何更換水龍頭,導致我們業務流程上所有應該給老闆過目的文件全部卡關,不得已只好全部下海協助老闆換水龍頭,結果奮鬥了兩天仍然無法妥善處理漏水問題,後來是靠著同事親友的協助,這件事情才得以解決,停滯的業務流程才重新啟動,原以為老闆是為了成就感才執著於此,但後來發現只是老闆娘總叨念著自己修比較省錢所以才不願意給專業人士處理_(┐「ε:)_
這一來一往,消耗了快兩天公司高管和底下員工的時間與精力,最後也是無法解決,仍然支出了費用請專業人士處理,實在是得不償失。
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勞動力是免費的,這是錯誤的想法。自己是資本之一,勞力是一種支出,時間和精力都是一種成本,這一點非常重要。
/
在「節省小錢」時,有時卻會更浪費地花大錢。因為「節省小錢」而不自覺地累積壓力,最後允許自己花錢慰勞「努力的自己」。
山下英子老師提到的這個概念,也非常適用於『減脂』上,我想大家應該都有減脂的經驗,每日刻苦地仔細地計算熱量、精選食材,壓抑自己吃的慾望,卻總會在某天失控,靠那過去那個努力的自己,這麼多天的努力就這麼功虧一簣,那就是因為『太努力』了,每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都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保持自己心態的穩定與調整進度,才是成長的關鍵。
我們過生活的意義,就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在值得努力的地方付出努力,切勿浪費自己的精力。
結語:
東西有保留的理由,那就留下來。想不到保留的理由,那就捨棄他。就是這麼簡單。沒錯,自己絕對不能停止思考。放棄思考就等於放棄了人生。斷捨離不但是培養如何恢復思考,更是學習如何取回人生的真諦。別被「丟」與「不丟」侷限了自我。
家事斷捨離,除了打破許多做家事的迷思和執著,還分享了許多山下英子老師的生活方式、家事流程,很多人放不下對家事完美的執著,也許是認為家裡一定要有瀝水籃、或是家裡應該要穿拖鞋、一定要在固定時間準備三餐等等,都是因為不了解放下這些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也許我們都能透過觀察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來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
其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為了配合家人的作息,導致時間被切割地很瑣碎,連空出30分鐘給自己都辦不到。雖然有5分鐘、5分鐘、5分鐘⋯⋯這種斷斷續續的短時間,卻沒有連續的長時間。家庭主婦的壓力,即是源自於此。」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在綜藝節目裡Hold住姐謝依霖曾分享關於育兒的心境,她說:「帶孩子這件事是幸福的,但不快樂,整個人會被撕成一片一片的。」恰好與這句想表達的想法不謀而合,家管這個角色,被動地配合全家人的作息,因為愛所以交出了自己時間的主動權,成全其他家人,但失去控制權、壓抑自己需求這件事本身就需要抵抗極大的心理壓力,這份心境卻鮮少人能夠理解。
每個愛家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如果你也喜歡這本書,想要購買此書,歡迎使用我的推薦連結購書📚
家事斷捨離:第一本打破收納迷思、讓每個人都能不必特別花時間就做好家事的減法生活書!
感謝各位的閱讀與喜歡(ゝ∀・)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