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7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呈現分歧的訊號。儘管整體CPI年增2.7%低於預期,但剔除食品與能源的核心CPI卻加速至3.1%,為今年2月以來最高,超出市場預期。細項來看,服務類價格(不含能源)月增0.4%,創今年新高,主要來自機票、醫療、娛樂等價格上漲。這種通膨通常更具黏性,與勞動力市場和房租成本等結構性因素相關。
面對這些數據,聯準會內部對9月是否降息存在明顯分歧。支持盡快降息派,如舊金山聯準會總裁戴莉和明尼阿波利斯聯準會總裁卡什卡里,認為就業市場疲軟,應避免經濟增速放緩。反對立即降息派,包括堪薩斯城聯準會總裁施密德和亞特蘭大聯準會總裁波斯提克,則認為通膨仍過高,應保持耐心。處於中間立場的里奇蒙聯準會總裁巴金則指出,不確定性雖在消退,但通膨與失業率走勢仍難判斷,需持續觀察。
美國國內政治對經濟政策的干預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川普不僅因不滿就業數據而撤換勞工統計局(BLS)局長,更威脅將允許針對聯準會主席鮑爾的「重大訴訟」繼續進行,大幅升級對央行立即降息的施壓。此外,他的保護主義關稅政策與Fed的貨幣政策相互拉扯。高盛集團預估,關稅成本將從企業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承擔的比例將從6月的22%升至67%,這將推高通膨。而穆迪首席經濟學家則警告,關稅收入並非穩定可靠的財政來源,在經濟衰退時很可能被取消。川普則公開批評高盛年初對股市與關稅影響的預測失準,嘲諷其執行長蘇德巍應專心當DJ而非經營金融機構。
在具體關稅方面,儘管美國與歐盟已達成貿易協議,但因川普尚未簽署行政命令,歐洲汽車出口商仍面臨較高關稅的不確定性。對進口鋁課徵50%關稅也讓市場預期後續關稅可能回落,但專家認為基於國安考量不太可能輕易取消。美中雙方已同意將關稅休戰延長90天,但雙方在完全取消關稅、科技限制等核心問題上仍存在分歧。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未來兩三個月內將與中方討論兩國經濟關係的未來。
地緣政治角力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因在中國營收佔比持續降低,並面臨中國網路安全審查與本土競爭威脅,決定在中國裁員並終止行動NAND產品開發。同時,美光響應美國政府補貼政策,計畫在美國本土投資超過1150億美元,目標是在美國生產40%的DRAM,這被視為美光在中國市場收縮的訊號。
在AI晶片領域,中國政府的政策對輝達構成阻力。中國官方近期向本土企業發出通知,勸阻其使用輝達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晶片,特別是在政府及國安相關領域。官方信件質疑企業為何不選擇國產晶片,並探詢H20是否存在安全問題。此舉旨在推廣華為昇騰910B等國產AI晶片,為中國本土晶片企業如中芯國際創造發展機會,加速中美科技產業的「脫鉤」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