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政府的新關稅政策對美國小型企業造成沉重負擔,約23.6萬家進口商面臨10%至50%不等的關稅,估計每年將承受高達2020億美元的關稅衝擊,平均每家企業約85.6萬美元。高盛分析指出,關稅成本目前超過一半由美國企業承擔,其餘由外國出口商和美國消費者分攤,預計未來幾個月消費者承擔的比例將上升至67%。這項政策已對密西根州等地的汽車產業造成實質傷害,當地州長表示已流失7,500個工作機會。
在貿易談判方面,儘管川普政府為未達成協議的國家設定了10月底的談判期限,並要求中國增加四倍的黃豆訂單以縮減貿易逆差,但同時也展現了彈性。原定於8月12日生效的對中國關稅被延後90天,以提供更多協商時間。川普也澄清黃金進口不會被課徵關稅。然而,這種不確定性讓氣候科技產業成為受害者。專家指出,若對中國鋰離子電池與稀土實施「對等關稅」,將嚴重衝擊美國的能源轉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開採國,掌控約90%的精煉能力,其稀土出口管制曾導致福特汽車工廠暫時關閉。
在消費市場方面,受電動車稅額抵免政策影響,7月美國電動車銷量達近130,100輛,創歷史次高,佔當月乘用車總銷量9.1%。然而,這項稅額抵免將於9月30日終止。為應對市場變化,福特汽車宣布投資50億美元開發平價電動車平台,預計自2027年起推出售價約3萬美元的車款,以與中國電動車品牌競爭。通用汽車也正重組自駕車團隊,聚焦開發個人用自駕車技術。
美國資本市場則呈現分歧看法。今年企業回購熱潮創下紀錄,已公布的回購規模達9836億美元,預計全年將超過1.1兆美元,主要由蘋果、Alphabet等科技巨頭和大型銀行主導。花旗集團因此上調標普500指數年底目標至6,600點,認為川普的減稅與支出法案將帶動企業獲利。與此同時,美國銀行調查顯示,高達91%的經理人認為美股估值過高,促使他們轉向新興市場,淨37%的經理人超配新興市場股票。今年以來,MSCI新興市場指數報酬率超過16%,優於已開發市場的11%和標普500指數的8.6%。
科技產業方面,AI熱潮帶動雲端基礎設施資本支出激增。摩根士丹利預測,2025年全球雲端廠商資本支出將增長56%至4,450億美元。美光科技因AI需求上修財測,SK海力士也預測高頻寬記憶體(HBM)市場到2030年將以每年約30%的速度成長。然而,半導體供應鏈面臨政治因素影響。有消息指出,輝達和AMD同意將對華晶片銷售收入的15%上繳給美國政府,作為出口許可協議。這項協議被眾議院議員克利什納穆希批評為「可能違憲」的「創意稅收計畫」,認為是在犧牲國家安全。輝達曾警告此類限制可能導致55億美元的銷售損失,但若協議達成,預計將為政府帶來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收入。此外,全球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旗下中國重要鋰礦因許可證到期而停產,加劇了全球鋰供應的緊張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