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癌末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傳統細胞治療除了必須往返醫院,製作專屬細胞製劑,有些還得送國外處理,一來一往耗時數週,病患的舟車勞頓加上藥物運輸,都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期。隨著再生醫療嶄露頭角,細胞治療「去中心化」趨勢正翻轉困境,國內更有業者研發出「微型智能細胞製劑廠」,能就近在醫療院所打造「前醫後廠」、即製即用,大幅縮短冷鏈成本與等待時間,為搶救生命爭取存活關鍵。

圖說:細胞治療「去中心化」成趨勢,生物製劑透過在地化生產,能大幅縮短冷鏈成本與等待時間,為搶救生命爭取存活關鍵。(資料來源:亞家生技)
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今年6月已針對模組化、即時照護點(POC)等藥品生產方式發布指南,7月底修法納管正式上路,創全球首例。輔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雲翔指出,想達成個人化精準醫療,去中心化製造將成為必然趨勢。「有別於傳統的集中製備,再生醫療所需的生物製劑,若採取在地化的照護點製造,不僅提升製劑生產的靈活性與效率,更能大幅減少冷鏈運輸浪費、降低潛在成本,讓創新的藥品生產方式,達到真正的綠色永續。」

圖說:亞家生技自主研發的「微型智能細胞製劑廠」,結合細胞培養、藥品製程與法規專業,打造出符合PIC/S GMP標準的先進製備平台。(資料來源:亞家生技)

圖說:亞家生技跨領域整合細胞生技與製藥工業技術,從廠房規劃設計、軟硬體等機電設備,到品管品保認證與後續維護,皆能一站式服務。(資料來源:亞家生技)
隨著地緣政治瞬息萬變,擺脫關鍵耗材與維護皆需依賴國外的困境,強化產業鏈韌性已成首要考量。創辦人吳坤烈強調,亞家生技目標不僅是優化製程,更要引領產業綠色轉型,「我們期盼以此技術為契機,進一步推動碳中和細胞工廠,攜手台灣在全球細胞製造的供應鏈上,搶占關鍵一席之地。」不僅有助於本土生技產業鏈自主化,更可望打破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的現況,將先進治療逐步擴展至偏鄉,在亞太這塊全球細胞治療成長最快的市場中,為台灣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