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以色列的建國歷程普遍認為是由美國主導與支持的結果。然而,若回到1947至1949年間的歷史現場,我們會發現另一個出人意料的事實:
以色列之所以能在血戰中生存,並最終加入聯合國,蘇聯在其中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是建國成功的功臣之一。
一場攸關存亡的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當晚,來自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與黎巴嫩的阿拉伯聯軍旋即對其展開聯合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初期兵力薄弱,裝備短缺,許多士兵甚至沒有正規武器,情勢極其危急。
正當以色列陷入孤立時,一批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軍火成為關鍵。這批武器包括步槍、機槍、彈藥,甚至還有改裝的德製戰鬥機,補足了以色列初期幾乎不存在的空軍。
更重要的是,這些援助獲得了蘇聯的默許與支持——因為捷克當時是蘇聯的衛星國,軍火出口需經莫斯科批准。
蘇聯此舉背後有其地緣政治考量。
一方面,它希望打破英國在中東的舊殖民影響;另一方面,它誤判猶太復國運動可能會產生社會主義傾向,進而對蘇聯有利。
於是,它在最關鍵的時刻,實際提供了以色列能夠扭轉戰局、擊退阿拉伯聯軍、鞏固建國基礎的軍事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美國與英國的立場與蘇聯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雖然提供了關鍵的政治承認,但基於地緣政治考量,實施了武器禁運。
英國則作為前託管國,為了維持在中東的影響力,對以色列的態度更為敵對。正是在這種西方世界的「政治支持、軍事阻礙」下,來自蘇聯陣營的軍火顯得尤為關鍵...
國際承認的關鍵一步:以色列加入聯合國(1949年)
打贏戰爭後,以色列建立了穩固的政府與軍隊體系。下一步,是獲得國際合法性的承認——加入聯合國。
1949年,以色列正式提出申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按照程序,這必須先經安理會推薦,再交由大會投票通過。
在這場攸關國際合法性的關鍵表決中,蘇聯與其東歐盟國不僅未加阻撓,反而投下贊成票,對以色列的入會有關鍵性的作用。
事實上,若當時蘇聯陣營選擇動用否決權,安理會的推薦就不可能成立,以色列也就難以跨入聯合國大門。
重新認識歷史的多面性
雖然蘇聯在以色列建國初期曾扮演關鍵角色,但其後立場迅速轉變,轉而全面支持阿拉伯國家,說明當時各國的對外政策,更多是出於戰略與地緣利益,而非意識形態上的長期聯盟。
這段以色列與蘇聯在建國初期短暫交會的歷史,提醒我們:在國際關係中,影響事件發展的,往往不是單一立場,而是多方勢力的互動與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