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某日,他召集了住在附近的比庫們,並對他們說起: 「很久以前,天神們和阿修羅們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當時統領三十三天的天帝釋(=帝釋天)召集了天人們,對他們說: 『在場的各位,如果你們在戰鬥中,感到害怕或恐懼時,請抬頭仰望我的軍旗!如此一來,你們的害怕與恐懼就會消失。 如果你們看不到我的軍旗,那麼請仰望Pajāpati (音譯:巴嘉巴帝 / 意譯:創生之主)的軍旗!如此一來,你們的害怕與恐懼就會消失。 如果你們看不到他的軍旗,那麼請仰望Varuṇa(音譯:瓦露納 / 意譯:天海之神)的軍旗!如此一來,你們的害怕與恐懼就會消失。 如果你們看不到他的軍旗,那麼請仰望Īsāna(音譯:伊薩那 / 意譯:大自在天)的軍旗!如此一來,你們的害怕與恐懼就會消失。』 然而,當那些天神仰望軍旗時,他們的害怕和恐懼可能會消失,也可能不會消失。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的帝釋天尚未擺脫貪欲、瞋恨和愚癡。他充滿恐懼、害怕、緊張,且逃跑得很快。 不過,請聽我說,比庫們! 若你們獨自前往深山樹林中,在樹下或空屋中修行,心中生起害怕或恐懼時,你們可以如此憶念我(=佛陀): itipi so bhagavā 如是唯一最卓越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阿羅漢正自覺者 vijjācaraṇasampanno 智慧與德行具足 sugato lokavidū 善逝亦為世間解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調御眾生無人及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天上人間之導師 buddho bhagavā 覺悟者即是世尊

佛陀法語 | 佛隨念
如果無法憶念佛,那麼請你們如此去憶念「法」: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世尊所善說之法 sandiṭṭhiko akāliko 現世當下即可證 ehipassiko 不限身份請來驗 opaneyyiko 有效導引向涅槃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智者已各自了知

佛陀法語 | 法隨念

佛陀法語 | 僧隨念
如此一來,你們的害怕與恐懼就會消失。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正自覺者已經擺脫貪欲、瞋恨和愚癡。他無所畏懼、勇敢、大膽地佇立於世間。 最後,佛陀說偈言: Araññe rukkhamūle vā 離群入林樹下坐 suññāgāreva bhikkhavo 或獨自住在空屋 Anussaretha sambuddhaṁ 專心憶念佛威德 bhayaṁ tumhāka no siyā 永不被恐懼擊敗 No ce buddhaṁ sareyyātha 若無法憶念佛陀 lokajeṭṭhaṁ narāsabhaṁ 無人能出其右者 Atha dhammaṁ sareyyātha 那麼請去憶念法 niyyānikaṁ sudesitaṁ 此乃佛陀所善說 No ce dhammaṁ sareyyātha 倘若無法憶念法 niyyānikaṁ sudesitaṁ 導向諸漏盡解脫 Atha saṅghaṁ sareyyātha 那麼請去憶念僧 puññakkhettaṁ anuttaraṁ 世間無上的福田 Evaṁ buddhaṁ sarantānaṁ 如此憶念佛威德 Dhammaṁ saṅghañca bhikkhavo 以及法意與僧團 Bhayaṁ vā chambhitattaṁ vā 恐懼害怕已消除 Lomahaṁso na hessatī 汗毛豎立不再有

佛陀法語 | 憶念三寶的利益
---- 第三篇仍是佛陀藉由天神和阿修羅的戰爭有關的故事,對比庫僧團說法。 本篇更值得重視的是,在此,佛陀親自說了「佛隨念」、「法隨念」和「僧隨念」的全部內容,並且保證憶念佛法僧三寶,可以消除害怕和恐懼。 巴利三藏分為「經藏」、「律藏」、「論藏」,其中的「律藏」記載的是各種比庫僧團的戒律;「論藏」則主要是由七部論合併構成的『阿毗達摩』。
「經藏」是以世間法的規則來開示,類似說故事或談話,通常會包含以下三要素 1.在某處 2.對某人或團體 3.講述內容 佛陀有能力觀察眾生的因緣,所以可以在最恰當的時機條件下,給予最有效的開示,精準投藥,所以聞法者通常都是藥到病除。 佛陀將也經常將三毒「貪欲、瞋恨、愚癡」,另外比喻為我們各自內在的敵人。 禪修的目的則是燒毀這些敵人、剷除它們若帶來的煩惱。 因此,可以推論,佛陀對這些比庫說了帝釋天率領三十三天眾神與阿修羅族之間的大戰,就如同我們與心中的敵軍--貪瞋癡之間的大戰。 若我們在苦戰中升起了膽怯和恐懼時,可以求助於心靈的支柱,就如同帝釋天所描述的三個天神的軍旗。 創生之神(巴嘉巴帝) 天海之神(瓦露納) 大自在天(伊薩那) 因為有了佛陀出世,所以才能講述四聖諦、八正道...等等帶領眾生脫離貪瞋癡的奴役、殺出一條血路,以達到不再重生受苦的活路,就如同神話故事中,象徵創造生命的「創生之神(巴嘉巴帝)」 而相傳天海之神(瓦露納)、大自在天(伊薩那)則是隨侍在帝釋天率領的軍隊的兩側的友軍統領,以經文描述來理解,就如同「法」與「僧團」總是伴隨在佛陀身邊。 若與阿修羅開戰的這位帝釋天,與『帝釋所問經』中的那位帝釋天是同一位的話,顯然戰爭之時,他或許已經聽聞一些佛法,但並沒有奉行,所以他還未成為初果聖者。 所以,他就是個仍受到貪瞋癡控制的凡夫,因此他會恐懼和害怕,誤以為只要仰望軍旗,就可以消除恐懼和害怕。 然而,佛陀藉由這個很久以前的故事,告訴比庫,因為現在有佛陀出世,有正法流傳,所以若還未斷除三毒,並在修行中產生恐懼和害怕時,可以依靠三寶的力量來鞏固信心。 ---- 佛陀出世,是以一切知智而看到世間的真相,他不是創世主,也無法逆轉、改變因果。 換言之,不管是哪一界的天神,只要符合投生該界的條件,某個識就會在該世之身壞命終後,投生某個天界。 沒有好壞對錯,只有因為符合條件,所以生在某處、承受其果報。 所以,這些居住在不同的界域中的眾生,由於具備與人類不同的能力,所以我們覺得對方比自己厲害,所有自貶身價,尊崇對方為領導、指揮甚至人為他們是自己的主人、父母。 這就是『神話時代』的通則。 然而,佛陀卻說,出生人類才是最尊貴又難得的機會,他不覺得神祇有甚麼特別卓越之處。 倘若生為天人,擁有很長的生命時期,但卻因為沒有佛法引導,那麼絕大部份就是四處玩樂,等到福報耗盡,還有可能因為這些享樂,造下更多導致投生惡趣的不善業。 所以我們應該要把握此生、把握聽聞和修習佛法的機會!這樣才不會虛度光陰! ---- 本次翻譯,依然配合偈語字數,所以略微調整了一般的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的傳統譯法。 希望可以因為比較接近詩詞結構,故可以增進記憶,容易理解經文內容。 經文中提到的天神名,有盡量查證,並且給予適當的譯名。若想要更深入瞭解,可根據原文自行研究。
----
以下提供【法雨道場】明德尊者慢速念誦版本,提供初學者背誦學習🙏
https://youtu.be/v4pbRKjv6bQ?si=TO6zqHklAlBTu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