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22 💠 Khomadussa-suttaṃ(寇瑪杜薩經 / 亞麻布村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佛陀法語 | 善人的定義

佛陀法語 | 善人的定義

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釋迦族的領地內,那裡有個村莊名叫「寇瑪杜薩」。 某日清晨,佛陀穿好法衣、帶著缽,來到寇瑪杜薩村乞食。 那日下著小雨,寇瑪杜薩村的婆羅門與屋主們,聚在集會堂中討論事務。 他們看到佛陀到來,便說: 「這群禿頭沙門、偽聖者是什麼人?!他們到底懂不懂集會的規則啊?!」 此時,佛陀便以偈言回答: Nesā sabhā yattha na santi santo 無善人處無集會 Santo na te ye na vadanti dhammaṁ 言說違法者非善 Rāgañca dosañca pahāya mohaṁ 已棄欲貪嗔與癡 Dhammaṁ vadantā ca bhavanti santo 言說如法是善人​ 聽完佛陀的偈言後,寇瑪杜薩的婆羅門們和屋主們對佛陀說: 「說得太好了!令人尊敬的喬達摩,說得太好了! 如同把傾斜的東西扶正、顯露被隱藏的、為迷路者指出道路、為視力良好的人點亮夜間的燈火,使他們看清自己的所在之處, 令人尊敬的喬達摩,能以各種善巧的方式說明法義! 我們願意皈依令人尊敬的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庫僧團! 請令人尊敬的喬達摩接受我們成為在家弟子,從今日起,終生皈依。」 ---- 身份、地位並不能真正代表一個人的內涵,更不能等同於一個人的品格。 即使出生於正統的婆羅門家族,也不代表他們就是天生的智者。 真正的智者,必須要看清楚生死輪迴的起因,便是貪愛;真正的智者,必須看明白悲苦的來由是邪見與根本的無明。 人們很容易因為身份、地位、個人魅力...等等條件,去相信某個人就是這樣、那樣... 這也就是『***師』、『偶像』、『代言人』、『網紅』等等身份的人,之所以能影響他人行為的原因。 我們最好要時時以佛陀說的『法(四聖諦)』來檢驗所見所聞,以法為皈依處,而不是以人為皈依處。 ---- Khomadussa的意思是「亞麻布」,這是因為當地盛產亞麻布。但考量到這是村莊名稱,故採用音譯。 相應部-有偈品-婆羅門相應,共22篇,此為最後一篇。與1-21經不同,本篇以「如是我聞」為起點,故確定為阿難尊者口述的經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1會員
33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8/10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在舍衛城中,住著一位名叫「Saṅgārava(桑格拉瓦)」的婆羅門,他相信水可以淨化他的心靈...
Thumbnail
2025/08/10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在舍衛城中,住著一位名叫「Saṅgārava(桑格拉瓦)」的婆羅門,他相信水可以淨化他的心靈...
Thumbnail
2025/08/09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有一位也是以行乞維生的婆羅門,前往佛陀所在的修行處,他們互相寒暄問候之後,這位婆羅門坐在一旁,向佛陀問道: 「偉大的喬達摩導師,我以行乞過活,你也是拿著缽和人乞討食物在維持生命,到底我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Thumbnail
2025/08/09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 有一位也是以行乞維生的婆羅門,前往佛陀所在的修行處,他們互相寒暄問候之後,這位婆羅門坐在一旁,向佛陀問道: 「偉大的喬達摩導師,我以行乞過活,你也是拿著缽和人乞討食物在維持生命,到底我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Thumbnail
2025/08/08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奉養母親的婆羅門。 某日,他前往佛陀的修行處,抵達後,塌陷和佛陀寒暄問候,結帳做在一旁,問道: 「我想請問世尊,我是一位乞士,以正當的方式乞得食物,並用這些食物贍養我的父母。我這樣做,可以算是盡了做子女的義務責任嗎?」
Thumbnail
2025/08/08
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奉養母親的婆羅門。 某日,他前往佛陀的修行處,抵達後,塌陷和佛陀寒暄問候,結帳做在一旁,問道: 「我想請問世尊,我是一位乞士,以正當的方式乞得食物,並用這些食物贍養我的父母。我這樣做,可以算是盡了做子女的義務責任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此經是阿難尊者聽世尊所說而來,當時佛陀在靈山講經,許多人、天、菩薩等大眾都聚集在此聽聞佛法,佛陀在說完無量義經之後,進入不動三昧狀態,世界立刻出現各種瑞相與震動,並於佛陀的眉間放出大光明,照遍東方十方世界,上至各界諸佛世界,下至各層地獄,都因為世尊的佛光而照現。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導讀: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前分,經佛教示,此經殊勝希有,最上最第一,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故須菩提請示佛陀,當如何名此經?當如何奉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導讀: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前分,經佛教示,此經殊勝希有,最上最第一,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故須菩提請示佛陀,當如何名此經?當如何奉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在佛教經典ㄑ雜阿含經〉(卷五十)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事(如是我聞): 在那個時間,佛陀正住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度人。   鄰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前來請問佛法。波斯匿王有著臃腫肥胖的身體,經過了旅途勞頓,揮汗如雨,來到佛陀的座前,已經氣喘不已~
Thumbnail
在佛教經典ㄑ雜阿含經〉(卷五十)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是我阿難聽聞的事(如是我聞): 在那個時間,佛陀正住在舍衞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說法度人。   鄰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前來請問佛法。波斯匿王有著臃腫肥胖的身體,經過了旅途勞頓,揮汗如雨,來到佛陀的座前,已經氣喘不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