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善人的定義
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釋迦族的領地內,那裡有個村莊名叫「寇瑪杜薩」。 某日清晨,佛陀穿好法衣、帶著缽,來到寇瑪杜薩村乞食。 那日下著小雨,寇瑪杜薩村的婆羅門與屋主們,聚在集會堂中討論事務。 他們看到佛陀到來,便說: 「這群禿頭沙門、偽聖者是什麼人?!他們到底懂不懂集會的規則啊?!」 此時,佛陀便以偈言回答: Nesā sabhā yattha na santi santo 無善人處無集會 Santo na te ye na vadanti dhammaṁ 言說違法者非善 Rāgañca dosañca pahāya mohaṁ 已棄欲貪嗔與癡 Dhammaṁ vadantā ca bhavanti santo 言說如法是善人 聽完佛陀的偈言後,寇瑪杜薩的婆羅門們和屋主們對佛陀說: 「說得太好了!令人尊敬的喬達摩,說得太好了! 如同把傾斜的東西扶正、顯露被隱藏的、為迷路者指出道路、為視力良好的人點亮夜間的燈火,使他們看清自己的所在之處, 令人尊敬的喬達摩,能以各種善巧的方式說明法義! 我們願意皈依令人尊敬的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庫僧團! 請令人尊敬的喬達摩接受我們成為在家弟子,從今日起,終生皈依。」 ---- 身份、地位並不能真正代表一個人的內涵,更不能等同於一個人的品格。 即使出生於正統的婆羅門家族,也不代表他們就是天生的智者。 真正的智者,必須要看清楚生死輪迴的起因,便是貪愛;真正的智者,必須看明白悲苦的來由是邪見與根本的無明。 人們很容易因為身份、地位、個人魅力...等等條件,去相信某個人就是這樣、那樣... 這也就是『***師』、『偶像』、『代言人』、『網紅』等等身份的人,之所以能影響他人行為的原因。 我們最好要時時以佛陀說的『法(四聖諦)』來檢驗所見所聞,以法為皈依處,而不是以人為皈依處。 ---- Khomadussa的意思是「亞麻布」,這是因為當地盛產亞麻布。但考量到這是村莊名稱,故採用音譯。 相應部-有偈品-婆羅門相應,共22篇,此為最後一篇。與1-21經不同,本篇以「如是我聞」為起點,故確定為阿難尊者口述的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