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釋説偈 | 涅槃為樂
Suvīra-suttaṃ經篇常見譯名另有 ➡️蘇毘羅經/莊春江居士•譯 ➡️善毗羅經/蕭氏球居士•譯 ➡️勇猛天子經/妙真居士•譯
---- 以下是我(=阿難尊者)從世尊那裡聽見到的。 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的衹樹林給孤獨園,那時,佛陀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回應後,在佛陀面前聚集,佛堂開始說法: 「比丘們,在過去,阿修羅們曾對天神們發動攻擊。當時統領天神的帝釋,召喚一位名叫俊英(Suvīra,讀音:蘇維拉)的天子前來,對他說: 『親愛的俊英,阿修羅們正在攻擊諸天,請前去迎戰吧。』 俊英天子回答:『是,尊敬的天帝。』 但,俊英天子隨後陷入怠惰,並沒有前往迎戰。 帝釋天王第二次、第三次召喚俊英天子,重複同樣的要求,但俊英天子都是在應允後懈怠。 於是,帝釋就以偈言對俊英天子說: Anuṭṭhahaṁ avāyāmaṁ 不用努力和奮鬥 sukhaṁ yatrādhigacchati 該處也能享安樂 Suvīra tattha gacchāhi 俊英天子應前去 mañca tattheva pāpayā 並且帶上我同行 俊英天子也以偈言回應: Alasvassa anuṭṭhātā 懶惰之人不努力 na ca kiccāni kāraye 也不完成其任務 Sabbakāmasamiddhassa 若此人還能滿願 taṁ me sakka varaṁ disā 帝釋請說應何往 帝釋說: Yatthālaso anuṭṭhātā 閑散之人所在處 accantaṁ sukhamedhati 無盡舒適又繁盛 Suvīra tattha gacchāhi 俊英天子應前去 mañca tattheva pāpayā 並且帶上我同行 俊英天子又繼續問: Akammunā devaseṭṭha 諸天之首您是說 sakka vindemu yaṁ sukhaṁ 不工作也能享樂 Asokaṁ anupāyāsaṁ 悲傷煩惱不存在 taṁ me sakka varaṁ disā 帝釋請說應何往 帝釋則回答: Sace atthi akammena 若是存在不需要 koci kvaci na jīvati 以工作維生之處 Nibbānassa hi so maggo 那肯定就是涅槃 suvīra tattha gacchāhi 俊英天子應前去 Mañca tattheva pāpayā 並且帶上我同行 比庫們,帝釋能成為諸天之王,是因為他擁有很大的福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獲得許多享受。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讚許精進和努力。 而你們現在已經在光輝、良善的正法中出家,更應該要為了『得到未得到的、達到未達到的、證悟未證悟的』而勤懇努力、奮力不懈地修行!」 ---- 此篇的偈言是帝釋天對一位名為俊英的天子所說的鼓勵的話,非佛陀所說,但佛陀會以此偈言來鼓勵當時在場的比庫,肯定有其特殊的用意。 雖然無法明確得知用意,但可以推論為: 即使是享用福報、過著好日子的天神之王,都還是嚮往涅槃,已經走在佛陀的正法、正道上的比庫們,有更好的修行條件,那麼便應該更加努力才是。 當時的衹樹林給孤獨園的環境肯定非常好,那裡的修行條件推論可比喻為僧團的天界,更不用說佛陀本人當時也住在那裡。 或許也可能是當時有些比庫出現了懈怠心,所以佛陀才召集比庫,並且說了這個故事,作為提醒與鼓勵。 而身為在家居士的人們,也不需要自怨自艾,只要有心,努力不懈,我們也是可以累積很多的波羅蜜,有機會精進集中修行時。珍惜生命時間、把握機會,通往涅槃之路,也可能水到渠成。 ---- [關於帝釋天] 帝釋天是三十三天(Tāvatiṃsa,譯成:忉利天)的天神首領,巴利語為Sakka,全名為Sakko devānaṃ indo(傳統譯名:釋提桓因達羅,簡稱釋提桓因。) 他又有許多別名,且無始以來,也有許多不同的眾生,轉生成為帝釋天,故讀經時,或許可將帝釋天視為『天神之王』,因其善行而有很大的福報者即可,不需糾結其生生世世的身份,或與某個眾生畫上輪迴等號。 帝釋天經常和佛陀問法,最有名的是收錄於長部第21經『Sakkapabha Sutta(帝釋所問經)』 三十三天屬於欲界,能投生於此界的眾生,皆有其相對應的福德、所以可以享用快樂無憂的果報。 以粗略的比喻來說,對於除了投生『人界』之外的其他生存界的眾生,果報就類似於一次的旅遊盤纏。無論是善或不善的果報,除非有其他業成熟,提早中斷該次的生命,否則一般只會在用光支持該次所準備的盤纏,才又再因業投生。 換句話說,即使是帝釋、甚至是色界的大梵天,其福報用盡後,將會再次輪迴,就不見得可以再轉生為王。 與一般凡夫所想像:『一旦成為神之後,就永遠是個神。』完全不同。 雖然都是帝釋天。但不同的識與其業力投生成為此天神之王,就會有不同的性格和態度。 本篇中的這位帝釋天,推論應該就是帝釋所問經中的那位帝釋天,根據經文描述來推論,他至少是預流果,並且在某個時候證得初果,確定不會再墮入惡趣。 [關於俊英天子] 因為欲界的眾生屬於『化生』,所以不需要母親流血分娩才能出生,也不需要從無助的嬰兒開始成長,而是因其業力,直接轉生為某個成熟形態。 此時,生為男性者,一般稱為天子,女性則成為天女。 本篇中的這位Suvīra,傳統上音譯為蘇毘羅、善毗羅,意譯上,有妙真居士所譯的「勇猛」 此次,採用中文常見的二字命名法,將Su + vīra譯為「俊」「英」 根據說文解字:「俊,材千人也。」取其『極為優秀』的含義。 根據說文解字:「英,艸榮而不實者」意思是草長得很茂盛。 「草」是佛陀很常用以形容煩惱的比喻,且引用三國時代,曹魏劉邵所著的『人物志-英雄篇』中,對「英」、「雄」二字的細分: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 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於此。 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 膽力過人,謂之雄。 此其大體之別名也。 Suvīra天子,明顯地是不願出征戰鬥者,且三次答應帝釋天的要求並食言。 帝釋天便知道此天子並非懇切勤勞者,所以才以偈言鼓勵天子努力去抵達『一個不須努力就能活得很快樂的地方』,他說是『涅槃』。 佛堂說了這個故事,並沒有說到,最後俊英天子是非證得阿拉漢果位,得享涅槃之樂。而根據讀經經驗,以及經文中的人物性格描述,推論俊英天子努力修行以達到不再需要苦了的機率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