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讀李安如《女工之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九七三年九月三日,旗津中洲駛往前鎮的渡船航線上,擠滿了要搭船的人潮,除了販售漁獲、商品的小販之外,多數乘客都是加工出口區的工人,趕著到對岸上工。沒想到,因為超載、設備老舊、人為疏失及缺乏監督等種種原因,船隻即將抵達前鎮碼頭時卻不幸翻覆。七十幾名乘客中,幸運站在甲板的人,馬上就跳下碼頭,平安無事;多數落水乘客平安獲救,但是,最後仍有二十五名乘客不幸喪命,更離奇的是,喪生者清一色是未婚年輕女性。根據調查,最年幼的只有十三歲,年長的也僅有三十歲。她們皆是加工出口區的女工,為了拿到全勤獎金,一大早趕著出門上班,沒想到卻搭上喪命船班。據說,某些喪生者的嘴裡還有食物,明顯是她們的早餐⋯⋯。

身為旗津人,這是我年幼時就聽家人講過的故事。當然,那時我所知道的細節沒有這麼多,腦海中留下的關鍵字只有「沈船」跟「二十五個女性」。小時候,我都把這個故事當成傳說來看待──怎麼可能二十五個受難者都是未婚的女性呢?巧合替這起船難事故蒙上傳說的面紗,多年以來,旗津也流傳著關於這二十五位罹難女性的靈異故事。

直到近期讀了《女工之死》,才終於瞭解整起事件的前後脈絡。本書中,作者李安如除了還原事件的全貌,也細細爬梳了罹難者家屬、女權主義團體及政府三方對這起事件的態度,以及後續期望的處理方式。三方各懷抱著不同的價值觀(甚至說宇宙觀)來看待這起事件。

其中,罹難者家屬可說是傳統父系文化的代表。一方面,他們的女兒辛苦工作補貼家用,卻死於橫禍,令家屬十分心痛;另一方面,由於她們尚未出嫁,不能葬於家族中,只能變成無處可去的孤魂。愛女之心與禮法的限制相互衝突,導致家屬的心情十分矛盾。也因此,在後續討論紀念公園的整建時,家屬多半希望興建廟宇,供奉二十五位仙姑。如此一來,她們就有被信徒記住的可能。

不過,在女性主義團體的眼中,家屬的觀念反倒是性別不平等的證明,其中以男性為尊的觀念,是應該被打破的權力不對等關係。他們將整起事故上升到集體層面,將個人的追憶轉變成集體的哀悼。除了紀念罹難者之外,也要突顯女性在父權意識下所面臨的結構性暴力。

最後是高雄市政府。政府是國家權力的展現,在面對船難事件時,他們接納了女性主義團體的說法,強調性別平等的同時,也凸顯了罹難者的勞工身份。此番作為具有明顯的最終目的:凸顯南方的主體性。高雄不僅是工業重鎮,也坐擁有全台最重要的港口,引領全台在二次大戰後的發展。不過,一九八〇年代末,台灣的經濟轉型導致高雄嚴重的經濟衰退、失業及人口流失問題。在往後的去工業化過程中,高雄迎來一系列都更計劃,船難罹難者合葬墓地的改建即是其中一環。藉由將墓地整建為公園,同時,將名稱由帶有性別不平等意涵的「二十五淑女墓」改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由此,高市府想傳達的訊息是:高雄是個重視性別平等與勞工權益的進步城市。加上一系列都更計畫的推動下,逐漸建立高雄的主體性,向外傳達高雄有資格代表整個民族國家的訊息。

❍ ❍ ❍

《女工之死》以相對平均的篇幅,帶讀者看見三方觀點如何彼此碰撞、協商。書中呈現的視角相當全面,大至整體的歷史脈絡,小至各方協商過程,乃至個人的聲音均有呈現。公園落成後,究竟是哪方的聲音被凸顯,誰的聲音被忽略、壓抑下去?作者提醒:「問題的核心在於,高雄市政府的行政權力究竟為逝者喚回什麼樣的社會生命?」

即便政府希望將墓地除魅,改建為適合人民觀光、休閒的好去處;不過,身為旗津人,我其實鮮少踏上那座公園。作為公園與紀念場所,它是否有發揮被期待的功能?這點我抱持懷疑態度。老實說,即便紀念公園位於旗津主幹道上,它也不是觀光客或人流會駐足之處。或許是因為過於空曠,不具備一般公園應有的設施;緊鄰生命紀念館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所謂「紀念」不只是依靠物理空間或紀念碑來提醒世人,也包含實際的行動。在書中,作者引用了學者Ann Rigney的觀點,強調「紀念」一詞的行動面,而非只是依靠場所來產出被動的意義。

勞動女性紀念公園於二〇〇八年修建完成。此後,於每年的工殤紀念日(四月二十八日)前後,政府都會在公園內舉辦春祭活動;並且,自二〇一二年開始,高市府會邀請當地小學生前來表演。我想起,自己小學時就曾經在這邊表演過太鼓。雖然當時不曉得為何來此表演,不過,十餘年後,回過頭來瞭解這段故事,竟發現自己也以某種程度參與了這段歷史,當下不免也覺得感慨。

總之,謝謝作者也謝謝這本書,讓我有機會更貼近旗津。過去被我忽略的家鄉地景,漸漸在閱讀的過程中重新有了意義。

𓂃𓂃𓂃𓂃𖥔𓂃𓂃𓂃𓂃𖥔𓂃𓂃𓂃𓂃𖥔𓂃𓂃𓂃𓂃𖥔𓂃𓂃𓂃𓂃𖥔𓂃𓂃𓂃𓂃𖥔

《女工之死》

❒ 作者|李安如 Anru Lee

❒ 出版單位|左岸文化

❒ 初版日期|2025.0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說話練習
0會員
5內容數
閱讀|評論|心得
說話練習的其他內容
2025/07/24
《烤箱》的輕快文字背後卻隱藏了一道道本質性的伏流:小說與回憶錄有何差異?記憶是什麼,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命?真實和虛構的界線在哪?書寫作為一種武斷的紀錄,它如何覆蓋掉真實的記憶? 於是,《烤箱》除了是一本好看到不行的小說之外,對我來說,它更是一本前所未見「論寫作」的指導書籍。
Thumbnail
2025/07/24
《烤箱》的輕快文字背後卻隱藏了一道道本質性的伏流:小說與回憶錄有何差異?記憶是什麼,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命?真實和虛構的界線在哪?書寫作為一種武斷的紀錄,它如何覆蓋掉真實的記憶? 於是,《烤箱》除了是一本好看到不行的小說之外,對我來說,它更是一本前所未見「論寫作」的指導書籍。
Thumbnail
2025/07/24
因為自身的新二代身份,近半年陸陸續續閱讀了探討身份認同、人口遷徙,以及文化混雜、流變的書籍。我讀的多半是報導文學或散文集等非虛構寫作,過程中,也漸漸發現這些作品皆以「人」為中心,接著向外輻散,刻畫出個體/集體的生命經驗與自我認同。這類「小歷史」是構成故事的核心。
Thumbnail
2025/07/24
因為自身的新二代身份,近半年陸陸續續閱讀了探討身份認同、人口遷徙,以及文化混雜、流變的書籍。我讀的多半是報導文學或散文集等非虛構寫作,過程中,也漸漸發現這些作品皆以「人」為中心,接著向外輻散,刻畫出個體/集體的生命經驗與自我認同。這類「小歷史」是構成故事的核心。
Thumbnail
2025/04/20
我們不難發現,正是龍鈺文對佘梓言的愛,促成了「龍鈺文—佘梓言」共同體的誕生。人的軀體作為「物質」的一種,其內在蘊含的豐富精神性,促成了個體相互靠近,甚至彼此融合的慾望。「性愛」的過程,不正是個體間亟欲融合的證明嗎?
Thumbnail
2025/04/20
我們不難發現,正是龍鈺文對佘梓言的愛,促成了「龍鈺文—佘梓言」共同體的誕生。人的軀體作為「物質」的一種,其內在蘊含的豐富精神性,促成了個體相互靠近,甚至彼此融合的慾望。「性愛」的過程,不正是個體間亟欲融合的證明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一、海洋歷史與水下考古_李其霖(淡江歷史系系主任) 1.海洋史研究方法,從真實的船舶遺骸,思考背後由誰打造的?何時打造的?航行路線為何?航行目的為何?船具有哪些功能?船的構造為何?及背後特定國家、特定時代的行政制度、軍事制度?等 2.台灣周邊16世紀成為海上熱區,因沿著海岸線走。 3.廈門
Thumbnail
一、海洋歷史與水下考古_李其霖(淡江歷史系系主任) 1.海洋史研究方法,從真實的船舶遺骸,思考背後由誰打造的?何時打造的?航行路線為何?航行目的為何?船具有哪些功能?船的構造為何?及背後特定國家、特定時代的行政制度、軍事制度?等 2.台灣周邊16世紀成為海上熱區,因沿著海岸線走。 3.廈門
Thumbnail
這趟CP力邀的旅程始於暴雨 車內的氣氛高亢中帶幾絲低鬱 半途導遊接到船家電話沈了臉 說風浪大龜山島賞鯨行得放棄
Thumbnail
這趟CP力邀的旅程始於暴雨 車內的氣氛高亢中帶幾絲低鬱 半途導遊接到船家電話沈了臉 說風浪大龜山島賞鯨行得放棄
Thumbnail
漁船還沒修整又出海 無數浪濤拍打著船身 引擎持續卯足全力大半天 既要捕撈又要修復船損 沒有夜晚不分晴雨 彷彿全身細胞都死過幾回 終於躺回家中床上 太平洋仍陣陣呼喚
Thumbnail
漁船還沒修整又出海 無數浪濤拍打著船身 引擎持續卯足全力大半天 既要捕撈又要修復船損 沒有夜晚不分晴雨 彷彿全身細胞都死過幾回 終於躺回家中床上 太平洋仍陣陣呼喚
Thumbnail
《開動之前》紀錄片揭露遠洋漁工的不合理苦難與心痛,讓人思考享受美食背後的可能剝削。鏡頭中展現遠洋漁工在船上面臨的種種困境,期待透過提高大眾對這些議題的關注,減少這片大海和遠洋移工的傷痕。
Thumbnail
《開動之前》紀錄片揭露遠洋漁工的不合理苦難與心痛,讓人思考享受美食背後的可能剝削。鏡頭中展現遠洋漁工在船上面臨的種種困境,期待透過提高大眾對這些議題的關注,減少這片大海和遠洋移工的傷痕。
Thumbnail
夜深了,小貨輪悄悄地向香港駛去。忽然間,遙遠的前方出現了香港的巡邏艇,小貨輪只得又調頭向公海急駛而去。 隔日晚上,船老大在難民請求之下,把貨輪轉向澳門駛去。也許澳門沒有香港那麼注意海上偷渡的船隻。不幸的是這個希望也落空了。 就當快接近澳門水域的時候,就看見好幾艘澳門水師的巡邏艇正在守株待兔。大家
Thumbnail
夜深了,小貨輪悄悄地向香港駛去。忽然間,遙遠的前方出現了香港的巡邏艇,小貨輪只得又調頭向公海急駛而去。 隔日晚上,船老大在難民請求之下,把貨輪轉向澳門駛去。也許澳門沒有香港那麼注意海上偷渡的船隻。不幸的是這個希望也落空了。 就當快接近澳門水域的時候,就看見好幾艘澳門水師的巡邏艇正在守株待兔。大家
Thumbnail
在椿津村裡,油燈枯盡之時,村人紛紛傳言,經常聽到村落盡頭的蘆葦屋,傳來一陣又一陣的哀泣,那聲音之悲涼,好似要把面東的內海都凝凍成冰。儘管那抽噎已擾動村民,卻沒人敢踏進蘆葦屋一步。原先裡頭住了一對母女,寡婦名叫若賢,是個勤奮的海女,以捕撈海膽鮑魚維生。然而,三個月前一個天候不佳的傍晚,海女們...
Thumbnail
在椿津村裡,油燈枯盡之時,村人紛紛傳言,經常聽到村落盡頭的蘆葦屋,傳來一陣又一陣的哀泣,那聲音之悲涼,好似要把面東的內海都凝凍成冰。儘管那抽噎已擾動村民,卻沒人敢踏進蘆葦屋一步。原先裡頭住了一對母女,寡婦名叫若賢,是個勤奮的海女,以捕撈海膽鮑魚維生。然而,三個月前一個天候不佳的傍晚,海女們...
Thumbnail
1996年6月6日,七名中國朝鮮族上了韓國漁業公司的遠洋漁船佩斯卡瑪號。由於不堪船長等管理層的虐待,在8月2日對船長等六名韓籍管理層及一名韓籍實習生痛下殺手。 無獨有偶,2011年6月16到7月25日,船員因在薪資方面受到資方欺騙加之不堪工作重負,魯榮漁2682號上的33名船員們在船上開始爭鬥,最
Thumbnail
1996年6月6日,七名中國朝鮮族上了韓國漁業公司的遠洋漁船佩斯卡瑪號。由於不堪船長等管理層的虐待,在8月2日對船長等六名韓籍管理層及一名韓籍實習生痛下殺手。 無獨有偶,2011年6月16到7月25日,船員因在薪資方面受到資方欺騙加之不堪工作重負,魯榮漁2682號上的33名船員們在船上開始爭鬥,最
Thumbnail
「欸,我昨天回公司確認了,所有的艙等都賣光了只能候補」 「不~~~~~我的郵輪夢,我要郵輪!!」 「我們再等等吧,排排看候補,至少來個海景房吧」 我好想搭郵輪出去玩... 「欸欸老師來了」 「來大家我們從暖身開始喔第一首歌」 我不管是誰給我海景房兩間,海景房兩間,海景房兩間 「時間
Thumbnail
「欸,我昨天回公司確認了,所有的艙等都賣光了只能候補」 「不~~~~~我的郵輪夢,我要郵輪!!」 「我們再等等吧,排排看候補,至少來個海景房吧」 我好想搭郵輪出去玩... 「欸欸老師來了」 「來大家我們從暖身開始喔第一首歌」 我不管是誰給我海景房兩間,海景房兩間,海景房兩間 「時間
Thumbnail
我坐在碼頭的繫纜樁上,望著雪白浪花,時間彷彿停滯一般,令我暫時忘卻城市喧囂。耳邊僅伴隨船隻迎來的引擎聲,再加上船身滔起的波浪,不禁讓我的思緒回到跑船的日子裡。 從考取船長至今,整整經歷了十五年,終於有幸成為一名討海人最高榮譽「甲種引水人」。 望著遠方三千總噸的貨櫃船正在港口外,我站起身來,拎起公
Thumbnail
我坐在碼頭的繫纜樁上,望著雪白浪花,時間彷彿停滯一般,令我暫時忘卻城市喧囂。耳邊僅伴隨船隻迎來的引擎聲,再加上船身滔起的波浪,不禁讓我的思緒回到跑船的日子裡。 從考取船長至今,整整經歷了十五年,終於有幸成為一名討海人最高榮譽「甲種引水人」。 望著遠方三千總噸的貨櫃船正在港口外,我站起身來,拎起公
Thumbnail
2020 年 9 月末,我跟一群朋友去了一趟郵輪之旅。 郵輪上發生了一場意外。接下來我將會分享我在難忘之旅遇到的事情。
Thumbnail
2020 年 9 月末,我跟一群朋友去了一趟郵輪之旅。 郵輪上發生了一場意外。接下來我將會分享我在難忘之旅遇到的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