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真實和虛構,統統一起進烤箱──讀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任何影像,聲音,文字,廣義的紀錄都是一種對上帝的褻瀆,一旦有了不朽的念頭,大家都得進烤箱。(頁116)

李佳穎的《進烤箱的好日子》是一本用輕盈、幽默口吻訴說前看春期成長陣痛與生命創傷的小說。字裡行間不時迸閃的奇異笑點,每每讓我捧著肚子邊笑邊疑惑:不論作者嗑了什麼,很高興我也跟著嗑了。話雖如此,《烤箱》的輕快文字背後卻隱藏了一道道本質性的伏流:小說與回憶錄有何差異?記憶是什麼,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命?真實和虛構的界線在哪?書寫作為一種武斷的紀錄,它如何覆蓋掉真實的記憶?

於是,《烤箱》除了是一本好看到不行的小說之外,對我來說,它更是一本前所未見「論寫作」的指導書籍。

▍是真實太囉唆,還是我們太執著?

小說寫作者的心智,難免會外延至筆下的角色當中,但是,一向自詡為「小說作者」的阿丹,卻對這件事情感到不安:「寫到約莫5000字開始,我知道主角72.63%的經驗是我⋯⋯」(頁12)眼看筆下的角色無限逼近自己,阿丹心想,那乾脆來寫回憶錄吧!

恪守寫作倫理的阿丹,基於告知的美德,也為了「貼近」記憶中的真實,決定一邊寫回憶錄,一邊將內容拿給被她寫的人閱覽。然而。「真實」卻遠比阿丹想得要複雜許多,她斟酌字詞間的差異;思索話語究竟該如何透過文字表現出來,甚至自創新動詞來擺脫這個困境(雖然最後因為那個字跟「恥」長得太像而作罷)。即便做了種種努力,但真實似乎仍遠在天邊,因此,阿丹不禁直呼:「真實未免也太囉唆了!」(頁34)

「xx可以虛構嗎?」、「虛構跟真實的界線在哪裡?」這個大哉問不僅許多創作者思考過,更是講座或文學獎場合的熱門議題。然而,我總認為虛構與真實的界線就是一種薛丁格式的存在。這種什麼都沒說卻又彷彿道盡一切的答案,正好揭示了兩者間的弔詭性。如同小時候阿丹跟父母玩「大說謊家」遊戲時採用的策略:「說謊最好的方式,就是說實話。儘可能地說實話,然後把謊話夾在沒人注意的地方。」(頁63-64)儘管創作者未必有意說謊,甚至如阿丹般極力將臉頰接近真實;不過,撇除「記憶出錯」這個情況之外,我們日常所使用的語言,早就無可避免地與意念產生一定程度的錯位與脫節。因此,重點不是那條線畫在哪裡,而是當創作者永遠無法抵達真實,他能否正視這段距離,並重新賦予作品新的詮釋與意義。

▍究竟是誰要「進烤箱」?

小說援引美國詩人普拉絲(Sylvia Plath,1932-1963)的死法。遭憂鬱症纏身的她,最終在1963年將上半身伸入烤箱內自殺身亡。如此獵奇的死法,似乎為「進烤箱」三個字增添了某種熾熱、戲劇性的想像空間。

事實上,六、七〇年代的英國仍有煤炭烤箱的存在,「你可以在轉開烤箱後,把烤箱裡的點火器吹熄。這時管線會運送煤氣進來⋯⋯待在裡頭的人會漸漸缺氧,死因是窒息。」(頁118)因此,普拉絲可以說是燒炭自殺的。作者使用如此關鍵的「進烤箱」意象作為貫穿全書的主旨,必然有其重要性。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將其分為兩個部分來看。其一是阿丹個人的生命經驗:

到如今我才稍微了解發生在十三到十五歲之間的我身上的事,我現在會說,我的死法的確比較像窒息,而不是火烤。(頁118)

阿丹經歷父母離異,國小時被班上的「兒童會」排擠;上國中後,跟室友李嘉欣有了同性情誼間的探索(然而李嘉欣卻在升國三那年一聲不吭地消失了)。更別提四歲時被鄰居大哥哥性騷擾的經驗。這些被遺棄、被「他者化」的悲傷就像蟄伏體內的空洞,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累加、擴延,最終讓「我」產生窒息般喘不過氣的感受。

因此,阿丹在國中時期便開始寫日記。此處的紀錄不為抒發,而是基於一種佔有的慾望。「我決心把他們變成我所擁有沒有人可以奪走那無比踏實的東西。」(頁250)令人唏噓的是,當阿丹自認透過書寫「奪回」了失去的東西時,她卻同時意識到,「書寫」本身就是一種銷毀,一種記憶的抹滅。由此,便來到「進烤箱」的第二重意義:

故事在第一次出口時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取代了發生的事,之後每再說一次,都是當下再敘述上一段生命的嘗試,而發生過的,嘗試過的,都已經沈到這些重重堆疊的敘述底下,再也不會再出來了。(頁266)

「書寫」就像是寫作者把構成「我」的記憶關進烤箱內。當他動筆寫作,嘗試捕捉「真實」,那些原初的記憶片段卻反倒被敘事覆蓋,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幾乎窒息而死。由此看來,故事是記憶的墳墓,而文字則變成銘刻石碑上的墓誌銘。然而,埋墳墓中的記憶並沒有死去,它只是被厚重的土壤層層覆蓋住了。

《烤箱》中談及了〈牛角裡的祖先〉故事,我覺得也極適合用來比喻書寫的記憶複疊:一個疲累的旅人來到一棟農莊,想詢問能不能借住一晚,然而旅人所遇見的老人都跟他說「我不是這房子的主人,去找我的父親吧」之類的話,經過六次嘗試後,旅人終於找到住在牆上的牛角裡,只剩一小塊皺皺人臉的祖先。

「旅人嚇了一大跳,大喊:『晚安主人!請問可以讓我在這裡度過一晚嗎?』」
「牛角裡傳來『吱』的一聲,像小老鼠的聲音,便是那人竭盡所能發出的,似乎是『可以』之類的回答。」(頁141)

在後現代與解構當道、強調「差異」的時代,連文字和語言也無法準確表達人們的思想時,許多時候,我幾乎絕望的相信,作家永遠也無法透過書寫表達「真實」。然而,這怪異的故事卻帶給我一種無可救藥的浪漫想像:真實可能就潛藏在牛角的孔洞之中(這當然是一種隱喻)。「真實」當然不等於「現實」,到了小說末尾,早已不在乎什麼真實啊虛構啊記憶抹滅的阿丹如此宣告:「但無所謂,這些故事仍然好聽得要命,而且即將出現意義⋯⋯。」(頁266)文字無法還原「現實」,卻能夠建構個人乃至集體的「真實」。

在後記中,李佳穎提到記憶之於主體建構的重要性:

一個人是誰,直指他如何處理自己的記憶,如何「明白」自己是怎麼到達此刻的。這「明白」包含一種後設的理解──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明白」只存在此刻,有時效與疆界,並將加入無數個前刻成為下一個此刻要處理的東西。(頁275)

因此,最後阿丹最後所做的,是接納自我敘事中這些錯位、隨機、無可掌控的「虛構」存在,讓其存在於記憶之中,也存在於寫作之中。當缺憾被接納,主體才有可能開啟一條邁向自我和解的道路。於是,「進烤箱」不再只是關於窒息與死亡,也是一種對於「好日子」的嘗試與不懈追尋。

┄┄⟢┄┄⟢┄┄⟢┄┄⟢┄┄⟢┄┄⟢┄┄┄┄⟢┄┄⟢┄┄⟢┄┄⟢┄┄⟢┄┄⟢┄┄

raw-image


《進烤箱的好日子》

❒ 作者|李佳穎

❒ 出版單位|自轉星球

❒ 初版日期|2024.0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說話練習
0會員
4內容數
閱讀|評論|心得
說話練習的其他內容
2025/07/24
因為自身的新二代身份,近半年陸陸續續閱讀了探討身份認同、人口遷徙,以及文化混雜、流變的書籍。我讀的多半是報導文學或散文集等非虛構寫作,過程中,也漸漸發現這些作品皆以「人」為中心,接著向外輻散,刻畫出個體/集體的生命經驗與自我認同。這類「小歷史」是構成故事的核心。
Thumbnail
2025/07/24
因為自身的新二代身份,近半年陸陸續續閱讀了探討身份認同、人口遷徙,以及文化混雜、流變的書籍。我讀的多半是報導文學或散文集等非虛構寫作,過程中,也漸漸發現這些作品皆以「人」為中心,接著向外輻散,刻畫出個體/集體的生命經驗與自我認同。這類「小歷史」是構成故事的核心。
Thumbnail
2025/04/20
我們不難發現,正是龍鈺文對佘梓言的愛,促成了「龍鈺文—佘梓言」共同體的誕生。人的軀體作為「物質」的一種,其內在蘊含的豐富精神性,促成了個體相互靠近,甚至彼此融合的慾望。「性愛」的過程,不正是個體間亟欲融合的證明嗎?
Thumbnail
2025/04/20
我們不難發現,正是龍鈺文對佘梓言的愛,促成了「龍鈺文—佘梓言」共同體的誕生。人的軀體作為「物質」的一種,其內在蘊含的豐富精神性,促成了個體相互靠近,甚至彼此融合的慾望。「性愛」的過程,不正是個體間亟欲融合的證明嗎?
Thumbnail
2025/04/13
《春》所揭示的是主體心靈與客體世界的互動關係。於此,在整本詩集中,我們所看見的,是一游移於邊界的敏銳心靈,如何真誠地面對自己、挖掘自己;同時又對喧囂的世界提出最深沉、有力的探尋。
Thumbnail
2025/04/13
《春》所揭示的是主體心靈與客體世界的互動關係。於此,在整本詩集中,我們所看見的,是一游移於邊界的敏銳心靈,如何真誠地面對自己、挖掘自己;同時又對喧囂的世界提出最深沉、有力的探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這一刻讓我附刻下我喜歡的香甜風味是如此自然可口的好滋味,也是童年的味道
Thumbnail
從這一刻讓我附刻下我喜歡的香甜風味是如此自然可口的好滋味,也是童年的味道
Thumbnail
  乾燥後更馥郁的肉香與稍微失了新鮮度、但依然刺激的辛香料,讓碗中撥碎的乾糧也成了宅邸庭院裡,那簡單卻美味的夏日晚餐。
Thumbnail
  乾燥後更馥郁的肉香與稍微失了新鮮度、但依然刺激的辛香料,讓碗中撥碎的乾糧也成了宅邸庭院裡,那簡單卻美味的夏日晚餐。
Thumbnail
閱讀文學和文學飲食揉進生活日常,既消暑也飽滿,尤其在靜瑟午後。對身為美食作家又罹患重病後重獲健康的作者來說,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人生,逛市場和墳場更勝博物館。
Thumbnail
閱讀文學和文學飲食揉進生活日常,既消暑也飽滿,尤其在靜瑟午後。對身為美食作家又罹患重病後重獲健康的作者來說,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人生,逛市場和墳場更勝博物館。
Thumbnail
麥可不僅為主角烹製了三餐,還關心她的健康和工作進度。他的烹飪技巧和關懷讓主角感到驚訝,也讓她對他有了新的認識。
Thumbnail
麥可不僅為主角烹製了三餐,還關心她的健康和工作進度。他的烹飪技巧和關懷讓主角感到驚訝,也讓她對他有了新的認識。
Thumbnail
跟《紅燜廚娘》是遲來的邂逅,大概是一直從其他作家處聽過這位作者,卻始終沒有讀過她的著作,直到最近。
Thumbnail
跟《紅燜廚娘》是遲來的邂逅,大概是一直從其他作家處聽過這位作者,卻始終沒有讀過她的著作,直到最近。
Thumbnail
  心靈雞湯文章常被批評的點在於,端出了一碗熱騰騰香味撲鼻的煲湯,但卻沒有給湯匙,以至於讀者無法去確切享用,僅能在旁眼巴巴的看著。於是,那些有用的技巧還是存在作者心裡,學也學不來。因此,應該要附上實踐的方式與步驟,才能讓讀者跟著去學習,以圖增進自己或解決所面對之難題。而月光認為,雞湯作者提供
Thumbnail
  心靈雞湯文章常被批評的點在於,端出了一碗熱騰騰香味撲鼻的煲湯,但卻沒有給湯匙,以至於讀者無法去確切享用,僅能在旁眼巴巴的看著。於是,那些有用的技巧還是存在作者心裡,學也學不來。因此,應該要附上實踐的方式與步驟,才能讓讀者跟著去學習,以圖增進自己或解決所面對之難題。而月光認為,雞湯作者提供
Thumbnail
[合集分拆單篇重發] 電熱式燒烤爐可以置於櫃檯上。
Thumbnail
[合集分拆單篇重發] 電熱式燒烤爐可以置於櫃檯上。
Thumbnail
不同食譜、不同烹調方式、不同人經營、對食物不同的想像和創意……各種「本質」以外的因素,就是各家路數滷肉飯一直出現、一直有人會去吃的原因。 同樣的,一套「先有再說」的論述,你看我怎麼說,其它國內外知名作家又怎麼表達?想必都會套入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感受,帶出觀點的獨特──這是書寫者的體驗,造就本質詮釋
Thumbnail
不同食譜、不同烹調方式、不同人經營、對食物不同的想像和創意……各種「本質」以外的因素,就是各家路數滷肉飯一直出現、一直有人會去吃的原因。 同樣的,一套「先有再說」的論述,你看我怎麼說,其它國內外知名作家又怎麼表達?想必都會套入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感受,帶出觀點的獨特──這是書寫者的體驗,造就本質詮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