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藥價政策壓力外溢
在藥品市場中,美國長期背負「全球最貴藥價國」的名號。處方藥的售價不僅遠高於歐洲與亞洲,甚至常常是其他國家的兩到三倍。美國前總統川普多次公開批評藥廠,指責它們將美國患者視為「提款機」,讓美國家庭因藥價而陷入財務困境。他的核心抱怨在於:相同的藥物,在倫敦、巴黎或東京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取得,但在紐約卻要支付數倍甚至十倍的代價。
這種結構性的藥價不平衡,不僅讓美國政府承受沉重的醫療支出壓力,也逐漸影響到國際市場的定價邏輯。最新的例子,就是禮來(Eli Lilly)旗下的減重藥物 猛健樂(Mounjaro)。
漲價背後卻是全球藥廠與公衛部門的角力
2025年9月1日起,禮來將猛健樂在英國的市售價格調漲 最高170%。調漲後,每週注射的劑量價格將介於133至330英鎊(約446美元),而此前價格僅92至122英鎊(約165美元)。
Mounjaro 藥價比較:美國 vs 英國
表面上,英國患者似乎不受影響。因為透過 NHS(國家醫療服務系統) 開立處方的人,依然按照原本的價格支付,差額由政府協商後吸收。這讓藥廠得以維持「社會公平」的形象,避免激起患者反彈。
但這場調價並非單純的「市場機制調整」。更可能是美國藥價政策與國際市場競合的延伸。川普在7月31日寄信給17家全球製藥巨頭,要求在60天內提交藥價改善方案,並強調美國價格不得高於「先進國家水準」。這意味著:若海外藥價偏低,美國將要求跟進降價。
藥廠的回應策略,就是 「拉高海外價格,維持美國高價的正當性」。這正是禮來的猛健樂在英國大幅漲價的潛台詞。
從「瘦瘦針」到全球價格戰的縮影
猛健樂原本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藥物,但因副作用能顯著抑制食慾與降低體重,被廣泛視為「減肥神針」。隨著肥胖成為全球公共健康挑戰,這支針劑在歐美掀起了需求狂潮。
禮來在英國的初始策略,是以低於歐洲平均的價格上市,換取政府快速批准與市場准入。這是一種常見的「先占市場、後調整」戰術。如今,隨著臨床數據證實藥效,以及市場需求已經穩定,禮來選擇將價格拉高,理由是「與國際市場對齊」。

英美兩國藥品價格分析
但這個舉動也揭露了藥廠的兩難:
- 若維持低價,美國政府將要求同步降價,導致巨額利潤蒸發。
- 若調高價格,可能削弱部分國家患者的可及性,尤其是仰賴私營醫療的族群。
藥廠選擇了後者,因為短期內影響較小,但長期卻加深了「藥品定價不透明」的爭議。
美國壓力,如何改變全球藥價生態
美國智庫 RAND 的研究顯示,美國處方藥價平均比其他先進國家高出近三倍。川普在任內提出「最惠國藥品定價」方案,核心邏輯就是要將美國藥價錨定海外最低價。這意味著:只要歐洲某國談到極低價格,美國政府就能要求同步享有。
對藥廠而言,這是個致命威脅。因為一旦美國藥價下降,全球利潤中心就會動搖。因此,藥廠的策略是 「避免海外出現過低價格」。英國這次的漲價,就是防止「價格外溢效應」的具體案例。
這種變化,正在重塑全球藥品定價:
- 政府端:談判空間縮小,因為藥廠寧願延遲上市,也不願接受低價。
- 患者端:在公費醫療保護下的群體仍然穩定,但私營市場的負擔將逐步升高。
- 產業端:研發與定價的敘事將更強調「公平分攤創新成本」。
患者與消費者能做什麼?
對一般患者而言,這場定價博弈聽似遙遠,但實際上會逐漸滲透到生活中。雖然英國 NHS 患者暫時無需多付,但私營醫療或未來未納入補助的藥物,都可能因這類「國際價格對齊」而變得更加昂貴。
患者能做的,除了依賴公共醫療體系外,還可以:
- 關注藥品替代方案:許多新藥雖然引發熱潮,但傳統治療方法或仿製藥,仍可能提供相對可負擔的選項。
- 要求資訊透明化:社會輿論與媒體監督,能迫使藥廠與政府在藥價協商時更公開透明。
- 支持跨國藥品改革:藥價議題不再是單一國家問題,而是跨國的系統性課題。消費者團體與公共政策的介入,將是未來的關鍵。
藥價政治化的未來
禮來在英國調高猛健樂價格,不單是藥廠的商業決策,背後更是美國藥價政策「外溢效應」的縮影。這場遊戲的本質,是藥廠、政府與患者三方之間的角力。
川普的「最惠國藥價」政策,迫使製藥企業在全球調整價格結構,避免美國獨享「高藥品價格壓力」。英國此次的漲幅,更是一個開端,提醒我們藥價並非單純的市場供需結果,而是政治與經濟博弈的產物。
未來,隨著更多創新藥物上市,這場圍繞藥價的國際政治,將更頻繁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患者或許不會立刻感受到變化,但當某一天新藥無法被納入補助體系,或私營醫療收費大幅提高時,才會真正理解這場「看不見的價格戰」已經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