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地景經驗在這個時代不斷複製,我們被鍛造成鐵石心腸之人,對土地日漸冷漠。而旅行這件事,似乎彌補了這種情感缺失。
《馴羊記》一書融合了西藏風土博物誌、遊記、抒情文學與自然書寫,作者描寫自身前往高原研究雪豹及數年後重返西藏的過程,也討論西藏高原岩羊、鼠兔、雪豹、禿鷲等生物間的生態平衡,以及藏人的社會文化。並以1960年代日本僧人所寫《馴羊記》及其中記錄仁波切口述歷史,將不同時空的歷史串聯在一起。
我有一陣子很著迷於自然書寫,而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我很喜歡的作家吳明益專文推薦。吳明益寫道「假若我們把科學與文學著作之間畫一道光譜,一端是嚴肅紮實的科學研究,另一端則是馳騁、放縱人類想像力的文學,自然書寫則位於較接近中間光譜的位置,⋯⋯」(節錄自《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導讀)。儘管作者徐振輔具有昆蟲與地理的專業背景,《馴羊記》讀起來毫無科學研究或論文的艱澀,像在說故事一般,將他的自然觀察成果娓娓道來,同時字句間透露出澎湃而內斂的情感與思考,即便看作一本純文學作品,也十分出色。
雖然作者的旅程及本書的最初章節是由雪豹研究開始,但全書其實是關於西藏,以及西藏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2017年我曾到西藏旅遊,八年後的2025年,我邊讀著這本書,邊回想當時所見及所思。那裡有超乎想像龐大的山和藍得不可思議的湖,我真的離天空好近好近。我記得一根我不喜歡的氂牛奶冰棒;還記得一位藏族奶奶幾乎不會講中文,但我卻聽懂她是在邀請我跟她一起去放羊。
我也記得寺廟外轉經的信徒,以及他們眼中堅定的感恩與期盼。進到寺廟中,沈浸在厚重到令人受不了的香和「具重量感的光」之中。「具重量感的光」是作者徐振輔在本書中用來描寫寺廟內部的語句,我覺得非常貼切。當地寺廟內部大多靠蠟燭和窗口透進的光線照亮,看得清楚但仍屬昏暗。這些光線彷彿無法流動,照進室內後會直接壓在人們身上。這樣的環境壓得我有些喘不過氣,彷彿乘載了古老記憶的寺廟,正在對每一個到訪的旅人與信徒注視著、低喃著。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當時中國共產黨鎮壓藏族時,原來也有藉著同是草原民族的蒙古騎兵,以他們的經驗與技能來幫助漢人追蹤、攻擊逃亡的藏人。把一個民族的罪孽,藉由誘騙的手法,強加在另一個民族身上,看了很令人心痛。讀著這本書,不禁讓我想起Barbara Demick的《吃佛》,也有提到相關的共產黨迫害歷史。
雖然講述的是一段沉重的歷史,但由於作者以冷靜的口吻講述,讀起來並不太會影響讀者的心情,閱讀起來仍屬輕鬆。且本書並不是完全由沉重的歷史構成,也有許多更像是遊記的章節,描寫藏人的文化與熱情。
《馴羊記》是我的2025年度愛書之一,值得對西藏歷史與社會文化有所好奇的人,或是想看看不同旅遊文學寫作手法的人,靜下來一邊思考、一邊細讀。但即使沒有對這些主題特別感興趣,也會被作者細膩的敘事與情感堆疊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