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劇透,介意者慎入
讀完的第一個想法:任何譯者能有幸、有能力翻譯這本書,都很厲害也很幸運,除了內容涵蓋詞源、各國語言、歷史、文化導致真的很難翻之外,我想這本在講翻譯的書,對譯者來說,一定很有意義吧。
自己曾經兼差做過翻譯,現在的工作也常常需要翻譯一些文件,但讀完這本書,才意識到自己過去翻得有多爛。想起今天下班前,匆匆忙忙打開一個新的檔案要翻譯,一看到是文字很多的公司介紹,加上手邊實在還有很多工作,只好打開ChatGPT複製貼上。要不是事情太多,我也希望能趁熱練習,讓自己翻譯出來的東西能盡量真實地傳達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不只是字面上的意義,還包括作者的情緒、希望讀者能了解的心情。
本書雖然以翻譯學院的學生生活為主題,實際上卻在描述英國如何利用殖民地的資源壯大自身,除了讓國內過得更富裕之外,也用來對其他殖民地或國家進行經濟上的侵略。這讓我聯想到Jared Diamond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描述西歐是如何因為各種天時地利人和,而成為中世紀之後的世界強權。延伸思考到《巴別塔學院》的話,英國應該也就是因為這樣,而有了侵略、殖民的能力,再因為殖民所獲得的利益,加速自身發展,使國與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另一個貫穿全書的概念,則是這些外國、有色皮膚學生在英國當地所感受到的不平等,以及他們對英國如何提供他們舒適生活,同時卻剝削他們出身的國家,心中的矛盾與撕扯。書中白人一直對非歐洲人及非白人表現出毫不掩飾的歧視,我不禁好奇,如果當時西歐有學者已經能跳脫白種人的優越感,如同《槍砲、病菌與鋼鐵》一樣,由史實及世界發展來思考世界局勢的話,當時的白人社會對此又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而作者自己是一名移民到美國的中國人,不知道書中這些情感與控訴,有多少是她成長過程中的思考甚或經歷呢?
幾年前我開始關注世界各地一些人權、種族等方面的議題,不知道如果我在開始關注這些議題之前就讀這本書,還會感受到同樣的強烈情緒嗎?
撇開書中談論的議題,就故事本身而言,我在羅賓他們佔據巴別塔學院以前都很喜歡。劇情夠緊湊,但也適時穿插一些跟故事發展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能協助故事的背景架構更完整的小情節。奇幻和校園生活的部分很吸引人,赫密士會也提供足夠的緊張和懸疑。但我不太喜歡佔據巴別塔之後,羅賓和薇朵瓦跟其他人分為兩派的爭論。也說不上來為什麼不喜歡,也許是因為我不喜歡佔據巴別塔這個做法?
四個主要角色的種族安排也很有意思,一開始雖然我就有注意到唯一的英國白人可能會造成一些摩擦,但的確沒有想到最後這些摩擦沒辦法變成磨合,而是越演越烈。但他們四個之間的情感、糾結、痛苦、友情的確被描寫得很精彩,不禁佩服作者(及譯者)在這方面下的心思。
我覺得這本書被Time選為2022年百大必讀好書真是實至名歸。雖然剩下的99本我都沒讀,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好書我也還沒讀,但這本《巴別塔學院》給我的衝擊好大,除了寫作本身就很精采之外,也許還因為劇情和當中探討的議題都是我很關心的,所以我才會感覺到這麼深的連結感吧。
後記:2024諾貝爾文學獎於10/10公布,得主是南韓的作家韓江。她的作品《素食者》英譯版曾有譯者再創作、敘事手法改變的爭議,但英譯版卻獲得布克獎,因此引起了一些譯者自身觀點的討論,也讓我聯想到《巴別塔學院》。譯者控制了該語言讀者對於一部作品的認知與感受,這件事讓我思考,譯者對於原始作品的改動幅度可以被容許到什麼程度呢?這些改動是受到語言或當地民情的限制嗎?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最好都是由相同的譯者來翻譯,以維持風格的一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