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一朗,這個名字即使在台灣也是家喻戶曉,近期更是差一點全票入選美國大聯盟的名人堂。全盛時期的一朗,曾締造 60 場比賽打擊率 46% 的鬼神數據,甚至連敵方的總教練都說過一席話: 「這世界上不存在封鎖一朗的戰術,你只能專心對付其他 8 名打者。」
《天才的人間力,鈴木一朗:51 則超越野球的人生智慧》是一本記錄鈴木一朗人生經歷的傳記,記錄了多項輝煌的紀錄、誇張的比賽 highlight 背後,是「人間力」,也就是做人處事的智慧,促使他登峰造極的。
極致的以終為始
在一朗幼年的時候,父親是他棒球路上的引路人。當一朗三歲生日的時候,爸爸就花了半個月的薪水、買最高級的棒球手套當作生日禮物。
「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偉大的運動員。」
父親不僅給予期望,更是手把手地陪他練球、度過每個想放棄的時候。當他發現自己比同年齡的都還要強、甚至還打贏高年級,一朗才漸漸認知到,自己真的能夠打職棒。一朗的高三老師回憶道:「選填志願序的時候,一朗其實是有機會考上東大的(日本第一志願,真的好扯…),但他卻回答說:『我不會去念大學,我要直接去打職棒。』」
而一朗的腳步不僅限於此,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並不只是日本職棒或大聯盟,而是「最佳的自己」。即使已經獲獎無數,一朗還是不斷地細修自己的打擊姿勢、跑壘步伐,只為了能以最好的狀態享受競技的瞬間。
工具是身體的延伸
也因為爸爸送給他昂貴的手套當作禮物,一朗從小時候就把「愛護工具」的觀念刻在骨子裡。在美國大聯盟,常常可以看到打者甩棒的畫面,甚至自己打不好的時候,還會砸球棒來出氣。剛到美國的一朗曾經也有試著要甩棒,但是當他甩了一次便後悔了,因為他覺得這樣很對不起製作球棒的人。
一朗對手套也是出了名的愛護,常常上油保養,所以他的手套比其他選手都還要耐用。書中也有提到一段溫馨的故事:
從1994年起,一朗的棒球手套都是由美津濃的手套大師坪田信義所製。到了坪田大師退休的前兩年,美津濃就開始訓練坪田的繼任者岸本耕作,讓岸田漸漸能夠抓到一朗的手感,做出他能夠接受的手套。
2007年坪田大師在74歲退休前製作了最後兩只手套,並附上簡短的信道:「感謝您使用我的手套連續贏得金手套獎,敬請收下我職業生涯的最後兩件作品。」雖然坪田先生仍想要看到一朗戴上他做的手套上場;但新的球季,他還是選擇了岸田先生的手套上場。
坪田先生的兩只手套,則被一朗帶回家裡擺在架上珍藏,成為彼此最重要的回憶。
職涯結束後,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雖然書中有許多寓意深遠的一朗小故事,但唯有高中教練的這段話最令我印象深刻:
「打棒球只是一時的,重點是在棒球生涯結束後,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何在生活中當個正常人,比起在棒球場上成為固定先發球員還重要。」
——中村豪,鈴木一朗在高中時期的棒球教練
試想,一朗高中時期讀的可是棒球名校,不乏有其他明日之星在其中,但中村教練卻早早告訴他們運動職涯的真相——無論身體條件多好、能力多強,即使成為職業球員,也終將有退休的一天;成績與獎項,終將停留在當下。
當我們在從事棒球或是其他運動競技,都是透過這些活動來打磨自己的「人間力」(作人處事的智慧):如何看待比你厲害的球員、如何面對低潮、又如何鼓勵自己或是他人,都是球隊中比起成績、更重要的學習。只有從事棒球時所累積的品格、德性,才是能夠一輩子帶著走的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