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俗語似乎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們只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有需多大公無私的案例,告訴我們人類也可以是博愛的,例如「雙親護子」、「照顧同伴」的例子,是那些信奉「人性本惡」者無法辯駁的實證。
但是《自私的基因》作者 Richard Dawkins 提出另一種疑問:通常我們都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思考「自私」這件事,假如我們是用「基因 DNA」的角度去看自私,又會如何解讀呢?

從生物的最小單位——細胞來看,在地球之初構成時,(無論它是怎麼形成的,)它一直都是孤單的一顆細胞、直到死去。但有一天它開始學會繁殖了,它會怎麼做呢?如何從自己的身上、再造出一個自己呢?
答案是:拿周遭其他的物質來拼湊成跟自己一模一樣的細胞。生命、DNA 與其他物質最大的不同是,它會「複製自己」。
無論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基因序列都告訴了我們:兒女一定會從父母繼承部份相同的 DNA。基因就像是個自私的傢伙,設法讓自己繼續存活在下一代又一代的個體中。
所以從「基因」的角度看待我們普世所認為的「利他」,故事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願意為了群體捨己?還是基因的陰謀?
北歐的旅鼠,可能是最適合用來講述「利他」的例子了。
一對成年的旅鼠,每次可以產下 12 個子代,一輩子總共可以生產將近 100 個子女,而這些子女也會繼續地繁殖。可預期的,旅鼠族群的數量將呈現指數性的增加,同樣的棲息地很快就無法容納這一大群旅鼠,以至於旅鼠家族們面臨到資源、食物不足的問題。
而神奇的事情就來了。當旅鼠家族超過一定的數量,老旅鼠們就會「忽然受到感召」似的,聚集在一處、一起離開棲息地,往世界的盡頭奔去、跑到西班牙的海岸去投海;而剩下的兒孫們,才能繼續在原有的棲息地下繼續生存。
為什麽有這種奇怪的生物機制,至今仍是個謎。用道德的角度思考,可能會說「這些老旅鼠讓出了棲地的資源,為了下一代而犧牲自己」。但如果這個機制,其實是「自私的基因」的陰謀呢?
對基因來說,它無法掌控個體的死活,它只能管好自己,並想辦法複製出另一個自己。所以比起讓「老傢伙」活著,基因更希望年輕人能夠多多「生產自己、複製自己」。因此從基因的角度來看,旅鼠一生的故事就變成如下:
老旅鼠原本是想要為自己求生,並沒有「為下一代著想」的念頭;但是只要當族群過盛時,基因就會在老旅鼠的體內產生壓力賀爾蒙,迫使他們去尋找寬闊之地,至死方休;反倒是年輕旅鼠因為沒有能力離開棲地而被迫留下來,繼續複製出下一代的基因。
為什麼要養育下一代?性細胞的策略
基因想盡辦法要「複製自己」,但是如果產生出新的子代,卻沒有人保護他長大成熟,那麼基因的夢想就無法延續了。故此,「誰來養」就是基因的下一個課題了。
在有性生殖中,我們都知道「性細胞」分成卵細胞與精細胞。「卵細胞」的生殖策略主要是「儲備養份」,以增加單一細胞受孕的機會;而「精細胞」則捨棄養份的儲備,打算以量取勝。
無論是精細胞或卵細胞的基因,一定都只會為著自己著想,希望再去找下一個對象「複製自己」。而精、卵細胞的較勁結果,則取決於受孕的場所——水。
在陸地上,主要受孕的場所會在擁有卵細胞的個體體內,以提供充分水份的場所讓胚胎成長;但也因為卵細胞個體將幼體「掛」在身上,在受孕後往往會直接銜接「養育」的職份,以確保幼體發育。而為了確保「精細胞個體」在交配後不會射後不理,交往的時候就會要求精細胞個體做許多的求偶儀式/婚前測試,以確保他有心願意照顧自己與幼體。
這是在陸地上的基因故事,但是到了海裡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了。
海裡有源源不絕的水份,擁有卵細胞的個體不用再把胚胎往身體裡塞,受孕的壓力反倒回到精細胞個體上了。因為卵細胞有「儲存養份」的功能,在水裡還能待上幾個小時,但精細胞就不是了。只要幾分鐘沒有受孕成功,精細胞就只能命喪黃泉。
陸地上的求偶儀式是雌性對雄性的一種渣男測試,到了海洋裡則是雄性對雌性的交配請求。
因此,當水生生物的卵細胞個體同意交配後,他們產卵在特定的區域就可以閃人了,反倒是精細胞個體需要趕緊讓卵細胞受精,因此得負責留下養育。所以才會看到,生產的任務雖然都是在雌性身上,但養育的工作,在陸地上是雌性,在海底反而大多是雄性。
以基因的觀點,大家都是為著自己的益處著想,只是個體不一定知道罷了。
知道「基因是自私的」才能「不自私」
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 聖經羅馬書7章
聖經中這段經文貼切地描述了人類面對罪惡的掙扎。如果自私真的是嵌在基因裡,那麼我們怎麼逃也逃不掉。人們注定就是要在群體之中,不斷地面對不同個體間的自私的碰撞。但是在作者的研究中,卻找到了一個足以跟自私基因抗衡的力量,那就是文化。

以繁衍為例,基因一定會想盡辦法擴散自己的存在,能夠處處留情最好;但我們的社會文化鼓吹的夫妻制度,大概率地減少花花公子的橫行。社會福利制度則是接住許多許多需要外力幫助的家庭,使他們不會遭到殘酷的物競天擇所滅。
基因的演進一定要透過染色體的變異,且變異的結果也是隨機的;但文化則是朝向當代社會覺得良善的方向前進,現今更是能透過網路媒體快速地傳遞,並透過適當的教育進行文化的篩選與傳承。
看完這本書,不僅又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哲理的反思中,也能同理他人自私的本質,面對過往的一些錯誤決策也能夠釋懷。作者不斷地強調「知道自己是自私的,才能夠不自私」,更加凸顯文化、學習、教育的重要性。倘若沒有文化的薰陶,我們的社會可能會更加混亂吧!
「只考慮到自己的好處」,不是自私;「為自己著想、卻沒有為對方的利益著想」,才是自私。在為自己著想的同時、也考慮到對方的益處,才能推動大家一起合作,打造和平、友善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