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信教,學佛,學道後,要跟家人傳教很困難?尤其是長輩?
看一首偈語:
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 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 ~ 唐.馬祖道一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 這首偈語的由來如下:
馬祖道一禪師開悟之後,有一天,他回到自己的故鄉想弘揚佛法。
故鄉里的人,原本聽說有一個法相莊嚴的禪師,出現在這個鄉下小地方,紛紛前來頂禮問好。
結果有一位在溪邊洗衣的老婆子,聽人說起這件事,也好奇的趕來湊熱鬧。
老婆子一看,就說了:「我還以為是誰呢,原來是馬家的小子回來了!」
眾人一聽,原先的恭敬就沒有了,也不問佛法了,而是家長里短,問起了當年的小馬,離鄉後的生活過程,因此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偈語。
這解釋了許多人的感慨,為什麼信教後,要跟家人傳教很困難。
在世間的人情裡,年歲與修行,往往敵不過一個「輩分」。
就算是一位開悟的禪師,站在長輩面前,依舊只是「小孩」、「晚輩」,難以生出真正的攝服力。
這不是偏見,而是世俗情感的自然流轉。
就像筆者在佛教中打混了三十餘年,對佛教知識與習慣也小有認識。
但每次陪著母親回到自小禮佛的寺院,總是沉默寡言。
只因為在那些與母親並肩的師姐眼中,我並不是一個年過半百的大叔,而是「安師姐的兒子」。
最初的印象在那裡,時光也無法改變。
佛法常說「諸相非相」,然而人世間最堅固的「相」,便是情感裡的角色。
明白這一點,心中反而能更自在:既然他人眼中永遠是「誰的孩子」,那就安然接受吧。
自己傳不了教,交給他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