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在〈不花錢〉裡記錄他和倪匡聊到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集,蔡瀾寫道:
倪匡兄愈說愈激昂,話像機關槍一樣沒有停過:「毛病都是出在電視台要改查先生的作品,其實為甚麼用着編劇去改?查先生的小說本來都像電影劇本一 樣,完全分了場。一場一場照拍就是,最多刪掉一些與劇情無關的枝節或幾個次要的人物,其他改來幹甚麼?」
蔡瀾又引錄倪匡的話:
「查先生說過,電視台編劇不改的話,拿不到薪水⋯⋯那麼自己拍好了。瓊瑤也怕人家把她的作品拍壞,自己當出品人。如果查先生肯當出品人,大把人會拿錢出來拍的,而且一定能賺個滿缽⋯⋯小說讓人看得如癡如醉,電視連續劇也會相同吸引觀眾。不能改,一改就分神。平鋪直述去拍好了,也不必太多鏡頭技巧。」
大概金庸也對編劇改編劇情頗有微言,編劇不只是負責改編,還要擬定適當對白。不過金庸志不在影視,以他對文字的熱愛,寧願花時間修訂他的小說,也不要去拍電影。一個人的時間有限,瓊瑤去拍電視劇,就不太修改自己的小說,甚至《還珠格格》是先有電視劇再有小說。
倪匡接着說:
成本也不會太大,反正在大陸拍,實景多的是,花錢的是在武打的設計。人人以為武俠片一定要打,其實大家對打已經看厭了。要打的話,只要製造打以前的氣氛。高手過招,三兩下就決勝負。而且金庸小說最好看的是說情,細膩描寫,愈看愈入迷。拍我愛你,你愛我,花得了甚麼錢呢?哈哈哈哈。
倪匡說「製造打之前的氣氛」恰好就是古龍寫小說的方法,古龍重氣氛,一場武戲,八分氣氛,兩分技擊,也是十分好看。
後來,蔡瀾在〈幻想力〉裡記錄倪匡的話:
我有一次寫金庸小說劇本,把一個不太重要的人物刪掉,哪知道那麼一刪,後來的劇情完全接不上⋯⋯所以凡是亂改成電影電視的東西,我從來不看,一看就氣死人。
「不太重要」的人物也牽一髮動全身,這就是金庸厲害之處。
一種藝術形式若能掀起風潮,總會有由粗糙入精巧的過程。傳統古典小說如四大名著,喜歡人物多、場面熱鬧,清代的公案俠義小說亦然,到了新派武俠,好的作品會呈現出人物減少、情節濃縮、套路不濫用的情況。我正在看的古早布袋戲《忠勇小金剛》也是如此,對比後來的霹靂作品,雖是同一系列,實在不能同日而語。
202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