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遊戲裡的少年
洛杉磯的一個小房間,電腦螢幕散發著幽藍的光。十幾歲的周郁凱,坐在螢幕前目不轉睛,滑鼠與鍵盤發出急促的聲響。遊戲是《暗黑破壞神2》,角色的等級隨著每一隻怪物倒下而逐漸升高,裝備閃閃發亮。
他心中湧起的是熟悉的滿足感:數值在增加,角色變強了。
可當朋友們一個個離開遊戲,他突然發現自己心裡空了一塊。現實裡,他還是那個平凡的學生,分數普通,不是最亮眼的人。「我花了上千個小時,換來一個虛擬世界的強者,可在真實世界,我還是一個魯蛇。」他在心裡這麼說。
就在那一刻,他腦中閃過一個念頭——
「如果我的人生,也能遊戲化呢?」
第二章:把人生當遊戲玩
他開始嘗試把「升級」的概念套進現實。
讀書?像打副本,一關一關破。
辯論比賽?像對決,勝利能解鎖新技能。
游泳、下棋、拉小提琴?都是不同的「支線任務」。
於是,這個原本成績普普通通的少年,短短幾年裡成了州比賽的常客。最後一年,他成功把自己「練到滿級」,考進美國 UCLA。
當別人還在適應大學課業,他已經開始尋找新的「大任務」——『創業』。

第三章:創業的第一場遊戲
2004 年,他第一次嘗到創業的快感。有人送他一張美式足球比賽的門票,他隨手放上 eBay,竟然賣掉了。
「哇,原來還能這樣!」
他開始瘋狂買賣 TI-83 計算機。凌晨三點低價買進,下午三點高價賣出,利潤能有 50%。這簡直比任何遊戲還刺激。
對他來說,創業不再是「做生意」,而是一場大型的即時戰略遊戲。
市場就是地圖,顧客是 NPC,投資人是隱藏 Boss。
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打怪升級」。
第四章:連續失敗者的修煉
可是真實的創業遊戲,沒有「讀檔重來」。
2006 年,他與夥伴試圖打造虛擬世界的「元宇宙」平台。太超前,市場還沒準備好。失敗。
2008 年,金融海嘯來襲,他做的職涯平台變得無人問津。失敗。
後來,他轉向排行榜、電商個人化、餐飲會員系統……一個又一個的 PIVOT(轉型)。
每次都遇到瓶頸:投資人不買單、客戶數不足、夥伴燒盡熱情離開。
甚至有一次,投資人只差一個帳號密碼就要匯錢了,他卻選擇誠實說出 CTO 離開的事實。結果,資金沒到,公司垮了。
夜深人靜,他一個人坐在空蕩的辦公室裡,桌上堆著未付的信用卡帳單。心裡只剩下一句話迴盪:
「為什麼,我總是在失敗?」

第五章:從失敗中提煉規則
2012 年,他開始靜下心來,整理過往的經驗。
他發現,不論是遊戲還是創業,人們之所以願意投入,背後都被某些「動力」推動著。
他把這些動力整理成一個模型,後來被稱為——
八角框架(Octalysis Framework)。
這八個驅動力是:
- 重大使命感與呼召(Epic Meaning & Calling)
- 進度感與成就感(Development & Accomplishment)
- 創造力授權與回饋(Empowerment of Creativity & Feedback)
- 擁有感與佔有欲(Ownership & Possession)
- 社交影響與同理心(Social Influence & Relatedness)
- 稀缺性與急迫感(Scarcity & Impatience)
- 不可預測性與好奇心(Unpredictability & Curiosity)
- 失去與避免(Loss & Avoidance)
他將它們劃分為「白帽」與「黑帽」,「左腦」與「右腦」。
白帽帶來正面價值感,但缺乏急迫性;黑帽能驅使行動,但長期會帶來壓力。
左腦偏向邏輯與外在獎勵;右腦則是情感與內在動機。
這一套框架,後來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遊戲化模型,被上千篇論文引用,無數企業實踐。
第六章:世界開始看見他
從 2016 年起,他成了國際舞台上的常客。
Uber、保時捷、華為、巴西銀行……這些全球百大企業,都開始請他協助導入遊戲化思維。
一個又一個案例,證明了他的框架不只是理論,而是能創造真金白銀的利潤。
其中最知名的,是 巴西銀行的 10 億美金奇蹟。
巴西銀行案例
2014 年,他的學生 Ricardo 將八角框架導入巴西第二大公立銀行。目標很簡單:讓八萬多名員工更有動力。
他們設計了一套「卡片系統」,員工完成 KPI,就能抽到「1/4 台電視」或「1/2 台咖啡機」。集滿就能兌換。
剛開始,大家覺得新奇,參與度大增。
三個月內,銀行的利潤就提升了 5%。
九個月後,銀行營收暴漲 48%,等於增加了 10.6 億美金,直接從全國第二大躍升為第一大。
這不只是績效的勝利,更是遊戲化的勝利。
第七章:遊戲化就在我們身邊
很多人以為遊戲化只存在於科技公司,其實它早已融入生活。
台灣的統一發票,就是最佳例子。
過去,許多人為了逃稅,寧願用現金交易。政府若採取「懲罰制裁」,效果有限。
但當政府宣布「每張發票都是彩券」後,情況徹底改變。
消費者反而主動要求「我要發票!」
一年之內,稅收暴增 70%~80%。
這就是八角框架中的 「好奇心」與「失去避免」 在發揮力量。
第八章:職場裡的遊戲化
遊戲化不是高大上的概念,它可以落地到每一個職場細節。
- 寫 Email:如果只是冷冰冰的通知,收件者可能無感。但若加上一點「限時優惠」、「抽獎機制」,回覆率能大幅提升。
- 團隊激勵:純粹的排行榜只會讓大部分人失落。但如果分層次,讓人看到「自己能超越的前五名」,就會產生動力。
- 員工培訓:不是無聊的教材,而是像任務一樣,每完成一關,就能解鎖下一步。
這些方法,都是八角框架的實際應用。
第九章:創業與募資的黑帽思維
他曾告訴學生:要讓投資人掏錢,光靠「白帽」是不夠的。
白帽是理性:我們的願景、我們的團隊、我們能改變世界。投資人聽了很開心,但不會馬上寫支票。
真正能讓他們行動的,是黑帽。
「我們有其他投資人正在考慮,如果你不決定,我們可能要跟他們走了。」
這種稀缺與失去的壓力,才會讓投資人立刻簽字。
這種「白帽+黑帽」的平衡,正是他多年創業失敗後提煉出的寶貴心得。
第十章:人生的下一關
今天的周郁凱,已經不只是遊戲玩家或創業家,而是站在世界舞台上的「遊戲化設計大師」。
但對他來說,人生依然是一場遊戲。
每一次演講、每一次授課、每一個新案例,都是新的關卡。
他最想做的事,是讓更多人看見——
遊戲化不只是賺錢的工具,而是一種讓人生更有趣、更有意義的方式。
「只要把人生當成遊戲來玩,你會發現,每一步都能充滿動力。」
精選金句
- 「如果人生能遊戲化,那麼每一天都能變得更好玩。」
- 「失敗不是終點,而是升級前的必經副本。」
- 「八角框架不是理論,而是驅動人類行為的底層程式碼。」
- 「白帽讓人覺得有意義,黑帽讓人立刻行動。」
- 「創業像打怪,市場是地圖,投資人是 Boss。」
- 「最可怕的不是輸,而是沒有經驗值。」
- 「動機比功能重要,因為人不是為了邏輯,而是為了情感去行動。」
- 「遊戲化的本質,不是加上遊戲,而是讓人願意投入。」
- 「黑帽短期推動,白帽才能讓人長期留下。」
- 「台灣的發票,就是世界級的遊戲化經典。」
- 「想讓投資人掏錢,別只講願景,還要讓他害怕錯過。」
- 「排行榜若只看到第一名,會讓九成的人失去動力。」
- 「合作+競爭=最強動力,因為沒人想拖累隊友。」
- 「創業要降低『必要條件』,才能縮短成功時間。」
- 「一個好的遊戲設計,能讓員工主動投入,而不是被迫工作。」
- 「人生是一款不能讀檔的遊戲,但你可以選擇怎麼升級。」
- 「遊戲化的力量,在於把平凡變得有趣,把困難變得想挑戰。」
- 「當你感到空虛時,試著給自己一個任務,人生就會不同。」
- 「創業是最真實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
- 「如果你看見了規則,你就能設計人生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