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23:04:28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2025年8月1日,川普政府宣布對台灣課徵20%關稅。表面看來,這比4月首波公布的32%稅率「緩和許多」;但若與日韓等國最終談成的15%相比,仍然偏高,這凸顯台灣在這場談判過程所承擔的相對代價。重點不在少了多少,而是在相對競爭力上輸了多少。台灣以精密工業聞名,出口至美國的零組件、模具、半導體設備等產品,薄利多銷,利潤往往只有5%至7%,靠的是效率與成本管理。一旦被多課5%關稅,優勢瞬間消失,訂單極可能轉向日韓。尤其對手本在技術與品牌上具備競爭力,這點差距,可能就是壓垮台灣出口優勢的最後一根稻草。
更遺憾的是,這並非不可預期。美國4月公布對外關稅清單後,主要出口國迅速展開談判。日本、韓國、菲律賓、英國等採取「觀望談判」策略,將稅率壓低至10%、15%。這場風暴雖急,卻留下一段協商窗口,關鍵在於是否保留談判空間。
反觀台灣,斡旋空間有限。與其說是條件不足,不如說我們在一開始就過早定調了立場。相較其他國家傾向將政治與經濟分開操作,台灣基於地緣現實與安全考量,較早選擇了「親美」,並以高度的價值同盟姿態回應變局,這讓後續的經貿談判較難保有彈性空間。
這樣的選擇有其脈絡。地緣處境敏感、長期依賴美國安全保障,加上對中國威脅的歷史記憶,我們習於提前表態,換取政治支持。但問題在於,這次提前亮出本可談判的籌碼。
外交講立場,貿易講交換。我們在安全上昭示立場,卻未為經貿留下回旋的餘地,讓交易型的川普政府缺乏讓利誘因。其他國家或許立場模糊,正因如此,才在談判中爭取到實質利益。台灣,則成了唯一沒有保留空間的對象。
怕被懷疑不夠「挺美」,我們提前表態,全盤亮牌,卻忽略談判最基本的原則:預留空間,才有籌碼。川普是標準的交易型領導人,凡事看可以交換什麼。當你什麼都先給了,對方自然沒有讓步的動機。
這20%,看似單一的經濟事件,實則暴露了戰略思維的錯位。台灣原本是美中博弈的關鍵角色,有晶片、有製造、有制度,理應等到最後一刻再出牌;可惜過早定調,放棄了可換取更多空間的機會。
這也不只是關稅問題。輸掉的,不只是利潤,而是地緣選擇權。在經貿秩序快速重組的今天,能延後選邊站,就是最大的資產。你不急,別人才會主動談;一旦急了,只能被開價。
有人會說,20%總比32%好;但國際貿易不是絕對分數,而是相對分數。我們輸的不是「被懲罰」,而是「比別人多被懲罰」。當對手談成15%,我們卻卡在20%,價格優勢就此潰散。對美國市場依賴度高的產業,衝擊尤深。
接下來,台灣得重新思考在供應鏈與外交策略中的定位。與其急著表態,不如回頭強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策略沉穩;不只是聯盟強化,更是籌碼管理。
地緣政治的對局,從來不是速戰速決,而是比拚節奏與耐力。過早亮牌的,往往拿不到最好的條件。這次我們交出的不只是5%的關稅差距,而是一個本可能更有利的未來。
不過川普畢竟是商人出身,許多決策背後都有交易空間,今天的條件未必是最後底牌。或許未來仍有轉圜餘地,但對台灣而言,究竟是有機會再談,還是籌碼已然用盡?是爭取到更多,還是失去了本該保留的空間?這些問題,只能在未來見真章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